传统观念看来,A股一直是由散户主导,其占比超过70%。散户的非理性投资导演了A股暴涨暴跌的疯狂,还令机构投资者逐渐散户化。
中信证券固定收益研究主管、首席分析师邓海清此前在文章中写到:
中国股市为何是非理性的市场?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股市以散户为主,以及机构投资者的散户化。理性的市场有一个前提条件,投资者能够发现股票的价值,并且在股票价值上达成较强的共识。对于散户而言,发现股票价值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涉及到宏观经济情况、行业情况、企业情况,再加上商业模式、财务模型、估值模型,即使专业从事股票分析的分析员也只能覆盖一两个行业,要求散户进行价值投资实在是想多了。散户投资怎么做?他们压根不关心股票的价值是多少,甚至连公司是做什么的都不关心,他们的标准只有一个:股价能涨就行。
很多人呼吁应当价值投资,但这是没有意义的;谁资金量大,规则就由谁决定。不按规则玩,结果只能是自讨苦吃。于是,机构投资者散户化成为中国股市的常态:既然专业化价值投资没用,那么就比散户更散户好了。对于卖方分析师而言,有没有好故事是第一位的,有了好故事才能打开想象空间。
不过,最近的一份调查报告却对上述结论提出挑战。散户在所有市场参与者中确实占据了很大的比例,但他们所持股票市值的合计占比很可能仅为5%或更低,另外,绝大多数中国家庭根本不持有股票。
英国《金融时报》在最近的报道中提及,由中国西南财经大学教授甘梨领衔完成的、备受重视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显示,2015年第一季度,仅6%的中国家庭持有股票。
报道具体谈到:
虽然清算所数据显示,在截至6月底的三个月里,股票账户新开户总量达到3800万个,高于2014年全年的900万个。但一个人可能拥有多个账户。明确的个人市场参与者,数量为9100万,其中只有5100万在6月底时账户里有股票,这个数字仅相当于中国4.43亿个家庭中的11%。
而且,正如《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所显示的,投资股市的中国家庭,真实占比很可能比11%低得多。
尽管大多数中国家庭从不炒股,但毫无疑问的是,那些炒股的家庭所持股票在股市总市值中占据很大的比例。上海证券交易所数据显示,2014年7月,按市值计算,散户持有的可交易股票占比达到81%。
然而,这一数字也高估了中产阶级非专业投资者在股市中的作用,原因是,少数富有投资者拥有的股市财富,份额高得离谱。
在所有投资股市的个人投资者中,6月底时有21%的人所持股票的市值低于1万元人民币,69%的人所持股票的市值低于10万元人民币。鉴于可交易A股的总市值为46万亿元人民币,上述事实说明,逾三分之二的投资者所持股票的市值不到A股总市值的5%。
另一方面,7.14万名投资者——人数占比仅为0.1%——所持股票的市值为1000万元人民币至1亿元人民币,逾4400名投资者所持股票的市值超过1亿元人民币。
尽管登记为“个人”投资者,但这些投资者可绝不是大家以为的业余赌客。
无论市场主导力量是小散户,还是超级大散户,市场比较一致的声音是呼吁壮大机构投资者,中国证券报在今天的评论中提到,机构投资者在股市剧烈波动中充当“稳定器”的良好效果,在海外成熟市场中屡有验证。
以美国股市为例,这个有着两百余年历史的市场,在发展初期以散户为主的时代里,不仅内幕交易横行,而且市场波动极其剧烈,最著名的便是令世人无法忘却的1929年大崩盘。此后多年,随着机构投资者的壮大,数量庞大的养老基金、各类捐赠式基金、保险基金、对冲基金、互惠基金和大大小小的投资公司等构成了美国资本市场的主体,美股波动明显趋缓,即便是如2008年次贷危机的严重系统性风险,也在机构投资者的合力“维稳”下安然度过。
从投资理念来看,机构投资者大多信奉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相较于散户注重短期股价波动,机构投资者会更注重上市公司的基本面状况,并通过长期持股来获取合理回报。更重要的是,在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市场里,博弈往往在“聪明人”之间进行,如果上市公司股价出现不理性的波动,就会有机构迅速介入,通过反向操作实现套利,股价势必向合理价格回归,从而有效地遏制了股市的大幅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