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的最新分析发现,在对中国经济最敏感的大宗商品中,铜只排在第三,位于铁矿石与镍之后。
华尔街见闻7月曾提及,中国二季度GDP同比增速为7%,好于市场预期。同时公布的6月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等数据均出现回暖迹象。但是“铜博士”并不认为中国经济在好转。彭博援引的铜交易员们表示疲软的中国需求将拖累铜价跌至更低的水平。
随后,铜价大幅下挫,数次跌破5000美元/吨大关:
(LME期铜价格走势)
而消费了全世界将近一半铜的中国的经济也更加低迷,财新制造业PMI创2009年3月以来新低、8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大跌8.8%、7月工业增加值远不如预期,投资增速创2001年来最低...
“铜博士”并非浪得虚名,但高盛的最新分析发现,在对中国经济最敏感的大宗商品中,铜只排在第三。
除了中国需求强劲(疲软)等同于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下跌)这一显而易见的关系外,高盛在报告中,以中国需求占比(的平方)加上中国净进口占比的方式对各主要大宗商品进行了“中国影响评分”,试图衡量哪些商品对于中国需求的风险曝露最大:
(图片点击放大:中国影响评分表,金属矿比原油受中国需求影响更大)
这张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第一印象”,但是如果深入地看,你会发现中国对大宗商品的需求更加复杂。中国对有些商品的需求并不是那么明显和直接的:
一旦中国成为某一大宗商品的密集消费者,它会大量进口该商品,哪怕其国内已拥有相当规模的产能。这是由中国在该商品整个产业链中扮演的关键角色所决定的:中国开采各种大宗商品(尤其是金属矿),接着精炼这些进口和自产的原材料(更多地是把铁矿石加上焦煤炼成钢铁,把原油炼化成各种石油产品相对少一些),并且也会把这些精炼后得到的材料加工成制造业产成品出口(特别是石化产品、铜和铝产品)。
由于含镍生铁等生产技术的发展,中国最近几年在金属独立的道路上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因此,在满足国内强劲需求的同时(由国内投资项目和出口导向型制造业驱动),中国也成为了诸如铝和钢等成品金属最大的出口国。
成为大宗商品产业链大国的一个核心缺陷在于,如今商品价格的低迷对于中国的刺激作用远不如低价出现在几年前(仅作为商品消费大国之时)。整体来说,油价低迷仍然可以为中国的原油需求和整体经济带来正面影响。然而,金属价格低迷(不只是指铜),可能会加剧中国某些以大宗商品生产为中心的重工业的低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