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布的中国三季度实际GDP为6.9%,超过了市场预期0.1个百分点,不过相比之下,名义GDP增速仅6.2%。所以有部分外媒分析认为,由于缺少一套健全的统计系统,导致GDP平减指数大幅低于CPI,间接使得统计局公布的实际GDP数据夸大。
这样的说法吸引了市场眼球的同时,是否存在一些逻辑上的漏洞呢?
GDP Deflator,又称GDP平减指数,是“名义GDP”与“实际GDP”之比,被用于将名义GDP转化为经通胀调整的实际GDP,后者可以刨除价格变化因素计算真实的经济增长。
一些外媒认为,中国的GDP平减指数只是简单的跟踪生产者价格,因此当原材料进口价格下降时,平减指数跟随下降的幅度过大,从而低估国内通胀,导致高估实际GDP。
英国金融时报今年年中的说法:
今年一季度,中国GDP平减指数自2000年以来第二次转为负值,至-1.1%,相比之下,消费者物价(CPI,即国内通胀)为1.2%。这意味着两者之间的差达到了2.3个百分点。如果平减指数被低估,那么实际GDP也会被高估。
“一个合理的猜想可能是:实际通胀要比平减指数显示的高1-2个百分点。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一季度实际GDP增速将为5%-6%之间,而不是7%。”凯投宏观经济学家Chang Liu表示,该机构估算的实际增速为4.9%。
如今华尔街日报提出了同样的质疑:
中国经济就像美国橄榄球明星布雷迪(Tom Brady)的橄榄球一样:缩一点可能会有更好的表现。
官方数据显示,第三季度中国经济经通胀因素调整后同比增长6.9%,略微低于政府设定的7%的官方目标。
但第三季度中国名义GDP仅增长了6.2%,为1999年以来的最低增速。这对任何身处中国且拥有大量债务的人来说是坏消息,因为较低的名义GDP增速会加大还贷难度。在信贷仍以两位数扩张之际,去杠杆仍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实际GDP数据高于名义GDP数据的原因在于,中国政府统计人员使用的“平减指数”今年以来第二次为负。第一季度也为负。
不过还不清楚平减指数是否确实为负。虽然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持续走低,但上季度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实际上有所上升,平均升幅为1.7%,高于第一季度平减指数为负时的1.3%。
法巴银行对三季度GDP的点评提到:
名义GDP增速放缓幅度更大,三季度同比降至6.2%,在较低的通胀基础上折算一、二季度分别是6.6%和7.1%。GDP平减指数由二季度的0.2%跌至三季度的-0.7%,主要由于国内第二产业产出价格指数下跌(二季度-4.1%,三季度-5.3%)。服务业领域的价格通胀指数维持同比3.1%的增速,主要由于劳动力成本和房租增速的下降。
所以根据法巴的估计,三季度GDP其实创下本世纪以来最差的表现,已经回到上次金融危机时期水平:
简单的说,外媒的观点是中国统计部门低估或忽略了国内通胀因素,导致实际GDP反而比起名义GDP更加偏离真相。因为在国内通胀仍为正数的情况下,实际GDP理应仍低于名义GDP,不过因按“传统的”统计方法,平减指数很有可能被计为负值,这会推高实际GDP的数值。
一些经济学家们表示,中国未经通胀调整的名义增长率往往是可靠的,但实际增长率问题可能更多,部分原因是所谓的平减物价指数的使用,即对增长数字进行物价变动调整的工具。西太平洋银行称中国的增速估算“弹性很大”,称中国政府使用的平减物价指数常常与其官方通胀数据有很大出入。
但是外媒的逻辑是否就完全正确呢?或许并不那么简单。
华尔街见闻认为,其中一个比较明显逻辑漏洞就是GDP平减指数应该反映的是一国价格总水平,不完全等于CPI,且两者之间可能存在较大差值,且这种差值随着经济周期的变化呈现较为明显的规律。
根据统计局官方解释,GDP平减指数是我国生产的所有最终货物和服务的价格总指数,比CPI的范围要大,涉及全部商品和服务,除消费外,还包括生产资料和资本、进出口商品和劳务等。
在中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平减指数统计,外界计算统计局所用的平减指数则可以“倒推”方式进行。例如按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计算,2014年GDP的现价(名义)636,463亿元,而根据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修订的2013年GDP为588,019亿元,2014年GDP名义增长8.2%,实际增长7.4%,由此可以倒推出GDP平减指数同比上涨0.8%。
统计局认为这与去年CPI同比上涨2.0%,PPI同比下降1.9%的实际通胀情况不矛盾。统计局还认为并不能将CPI和PPI进行简单相加来计算平减指数,统计局是用各行业价格指数的加权平均值来计算这一指数的。各行业价格指数主要包括农产品生产者价格指数、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建筑安装工程价格指数以及CPI中的服务价格指数等。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计算使用的2013年GDP数字是去年12月公布的修订数据,若按早先公布数据计算,得到去年GDP的名义增长率是11.9%,倒推出的平减指数约为4.2%,与去年国内的通胀情况有明显的背离,这也是当时一些媒体对平减指数产生质疑的原因。
可以看出,统计局很大程度上是从产出价格角度去计算平减指数,而外媒则主要从消费价格角度去计算平减指数,两者的出发点存在差异。
统计局公布的今年三季度的CPI增速在1.6~1.7%之间,工业PPI降幅非常大为-5.7%左右,农业数据未公布,但根据二季度高频数据结合近期粮价下跌大趋势来看,这一数据很难高于0%,所以在全球陷入低通胀、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低迷的背景下,-1.1%的平减指数被刻意拉低的证据并不明显,相反,若主要从产出角度看这一数字甚至有被高估的可能性。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针对GDP平减指数被指较低的问题回应称,对于平减指数的任何的任何疑问,大概源于对中国政府计算方法缺乏了解。在进行了尽职调查后,统计局确信他们的GDP数据是经济现状的客观反映。
从彭博计算的中国平减指数来看,基本跟随了CPI的走势,两者之间的差值最近也升至历史高位。
从图上可以看出CPI与平减指数的差值变化与物价所处的周期是有较强关联的:在物价上行周期中,CPI与平减指数的负向差距往往越来大;而在物价下行周期中,两者的负向差距倾向于越来越小,甚至变为正值。
例如在08~09年金融危机期间,物价出现大幅下滑,CPI与平减指数之差也达到了史无前例的1.9%,如今在全球通胀不振,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低迷之时,两者差值再度升至正区间,情况与金融危机当时十分类似,并不奇怪。
总之,外媒质疑的出发点存在一定合理性,因为根据中国GDP倒推出来的平减指数经常会看上去与实际情况有出入。不过本次的-1.1%在当前背景下来看并不夸张,诚然这个数字越低,可能对实际GDP的结果推升越大,但仅从消费物价角度推论GDP被刻意拉高,论据稍显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