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SNH48这一偶像女子组合红遍投资圈,最为目前最火的90后产物之一,其投资人称这一“标的”有十倍的回报。
显著异于其他年龄层的成长环境决定了90后是一个极为特殊的消费群体。移动互联、差异化、宅生活、有内涵、超前消费和娱乐至上可以成为90后的六大标签。SNH48借鉴了日本最火爆的AKB 48少女组合商业模式,受到国内90后宅男宅女们的疯狂追捧。
微信公众号点拾总结了SNH48与普通偶像组合不同的四点模式,这些模式特点培养了高度忠诚的粉丝群体:
养成模式。将原本游戏中的养成模式运用到了现实生活中,大部分成员都来自普通家庭,也不是专业的歌手。通过其选举和培训不断被养成。
O2O的粉丝接触。没有任何明星偶像能像AKB 48成员那样,让大量粉丝线下握手,近距离接触;
以高频率演出,低演出价格来获得长尾效应。AKB 48的演出门票只有1000日元,相比其他明星演唱会价格亲民得多。而且几乎每天都有演出;
粉丝经济运用到极致。AKB 48中谁能参与录制CD,上电视,甚至在演出时的位置都是依靠粉丝投票选出来的。
创新工场投资总监陈悦天,也是SNH48投资人上周与方正证券一起开了一场电话会议,深度讨论了SNH48与当代90后宅经济的投资机会。陈悦天表示SNH48这类女子偶像组合的模式可循、可持续、可规模化,也可以赚到钱,通过资本,“投100万,可以有10倍的回报,”是一个非常好的标的,其会议主要内容如下:
SNH48是一个模仿日本偶像团体AKB48的女子多人偶像组合,所以有必要先了解一下AKB48的历史。
AKB48历史:
AKB48成立于2005年,一开始是活跃于唐吉诃德商号(一个小剧场)顶楼的一个地下偶像团体。地下偶像的意思,就是他不上电视,他们也不是明星。但某种程度上偶像在日本是一个职业,但是他跟小明星,艺人又不太一样,因为他往往只有一些有限的曝光渠道。
传统日本偶像的三大特征:
偶像在日本的传统定义,需要三个特性:“青、正、美”,看起来比较清纯,然后比较正气,正能量,然后比较美丽。这同样适用于女子偶像团体和男子偶像团体。传统意义上定义的偶像团体,都应该具有这三个特质。后来整个业态开始向地下转变,因为毕竟和艺人和明星不一样。所以在那个地方,有好多的地下偶像团体。
AKB的运营模式:
地下偶像的意思是指,除了在秋叶原无人知道的偶像艺人,就是非常少众。然后AKB运营模式当中有几个东西最重要:
(1)他强调概念,必须要有剧场,没有剧场的话就形成不了文化特点,大家也不够热烈。
(2)然后必须要产生情感连接后,才能通过每年举办的总选举,这是第二轮运营特色,然后来打造规模化的营收。每年参与AKB48选举的人数,一般都有100多人,就是说AKB的母团,应该是有100多个成员,然后加上分团的(每个分团,基本上都有36人),大概是这样一个规模。
SNH48在中国:
SNH48作为AKB在中国的分团,2012年成立。我们投资经营之后,团队进行了一定的整理,整个2014年是节节高升,然后拍摄了很多新MV。在2015年的各大卫视春节联欢会上面,参加了五台演出。公演在2014年8月份的时候,开始在网络上面直播,在百度贴吧和百度视频。成员从当时的20多个,扩张到现在已经有100多人了。然后马上要开北京的分剧场,和广州的分剧场。成员在继续的不断招募过程中,这个可能就是AKB和SNH的一些历史。
SNH48的投资逻辑:
我们为什么会投SNH,其实大家现在看得比较多的,应该是我在知乎上面那个回答。我们要追求几个东西:第一、就是模式可循,第二、追求模式可持续,第三、追求模式可规模化。可循就是我们可以赚到钱,可持续运作就是可以持续赚到钱。第三可以通过资本,投100万,可以有10倍的回报,希望能够通过资本规模化。
在文化和内容领域,大部分机会叫可行,但不可持续也不可规模化。就是我一个内容出来,比如说琅琊榜出来,那回过头,做琅琊榜的公司,能不能有可持续的能力,能不能迅速通过资本规模化,有的时候都是很难去验证的。我们当时看SNH的状况虽然不好,但是我们认为他的模式符合我们后面的两点,一个是可持续,一个是可规模化。本身就他的内容生产体系,叫歌舞曲和服画道,这些东西是从日本原版授权过来的,所以一开始的内容,基本上不需要自己原创。另外一方面,因为他是团体性的歌舞表演,其实对于每个成员的个人素质要求并没有那么高。虽然里面有很多成员的个人素质,比如说歌曲,舞蹈,都是受过专业训练的。但是摆在一个团队里面,观众去欣赏的,是团体一块儿出来的感觉,不是说某个人,而且合唱的过程中,也听不出来谁唱得好,谁唱得不好,舞蹈因为是群舞,也不可能一直在注意某一个人。
所以对于歌曲和舞蹈的要求,某种程度上面门槛是降低的,相对的门槛降低,内容的产出量就会变多。那这个东西,就可能达到更高频。然后更高频的东西,不管是哪一种投入产品,都更容易形成品牌和粉丝黏性。我们看到的是,这个模式,因为内容的生产门槛偏低。所以它可以持续。另外一方面,从他的团队结构来看,每个分团,地方分团可以开三个小团。然后接下来,我要在每一个不一样的省,或者是重要的城市去开的话,我可以自己开直营,但是我也可以跟本地的人去进行合作。就像我前面提到的AKB48,背后都有一家本地实力比较大的经纪事务所和公娱乐司,相当于是合作的方式来做,我们看到,可以用这种方式来进行规模化。
同时,合资的规模化,他不会影响到公司本身的总选举收入,因为票的都是通过他自己发售的。所以每年的规模化的部分,总选举是由总公司来做。这个事情看起来,就是可以通过资本来规模化。再往下讲,就整个中国的文化产业,特别是年轻人的互联网文化,其实还是很有机会的。我找SNH的时候,也不是找一家公司,我们找到很多的女子偶像团体。比如说那个时候,也在咖啡馆上海那边出来的露娜,比如像YY自己要做的1931,每家公司我们都去聊过,但是最后我们评估下来,还是SNH的模式最正宗,因为如果我们要追求规模化的话,他必须要有一个规模化营收实现的方法。我们看起来是总选举,或是握手会。如果要达到选举和选举会,培养粉丝黏性,往往要比较强的感情连接,如果没有这种剧场培养出来的感情连接,其实粉丝们是不会掏钱投票的。这就决定,不做剧场的模式,就不正确。
另一方面,总选举肯定人数要多,所以如果只做几个人,比如说5个人的小团,7个人的小团,甚至11个人的小团,和100人去做团体进行总选举,所获得的收入规模是不一样的。在女子偶像团体里面,要做规模化营收的话,必须要做很多人。这个对于初创团队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他的资金实力,可能不足以支撑这么多人。所以我们看很多小团做不出来。当然回过头来再看最根本,中国内容产业,本身内容是缺失的。虽然不太好,我们拿1931举例子,这个团体差不多也是2014年,应该是3月份成立的,到现在为止,应该只出来一场公演,这个公演还不是保持高频率的运转。之前的一年半,其实他都在做内容积累,就他的内容积累,歌舞曲,在中国没有很大的公司的环境下,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某种程度上,SNH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因为他全部都是拿AKB的授权内容,所以这点非常重要。综合评估下来,我们觉得SNH是一个比较OK的标的。现在看起来,我们的标的还是选择很正确的。
SNH的粉丝年龄层、收入、学历?
2014年上半年调研,那个时候是分为两类人:一类是女生,一类是男生。当时女生偏少,主要是知道AKB的人,然后希望能够在舞台上发光的人,基本上是跟这些成员同龄。男性基本上是消费群体,他们的年龄可能会更偏大一点,基本上应该是大学向后。全员的平均年龄,在一批生招进来的时候,平均是18,现在应该平均要21、22岁。18岁那个时候,就是说有小的,有大的,所以有十几岁的小姑娘会在这个团体,但当时人数还不够多。然后后面是一些男性的粉丝,他们可能是需要看公演,知道这个妹子很好,很努力,然后我可以支持你,你可以在舞台上面发光,大概是这样的人群。
SNH48模式它核心的壁垒是什么?如果有其他的,传统艺人公司,他也要培养这样的女团,能够做成吗?
就前面其实我讲的四个阶段,那四个阶段,其实就是四个壁垒。第一你歌舞曲孵化,到供应体系能出来。要能够内容生产壁垒,现在看没有,回过头去看Tfboys,真正热门的歌只有《青春修炼手册》这一首。光靠自己的歌撑不起来一台演唱会。这是第一个壁垒。
第二个壁垒。要经营一个偶像学校,因为我要大家吃穿住都在一起,然后所有的培训大家都在一起,不能以兼职的方式来做。中国并没有所谓的培训升级,就是韩国的那套培养机制都没有。Tfboys好不容易培养生机制能出来,但是最后那十几个男孩子当中,也只出来三个人。
第三个,要在全国做剧场,剧场是产生粉丝氛围,和情感连接最重要的东西。要在全国做剧场,不是一般的团队管理人员,资本进去就可以解决的。剧场很难做。然后要做全国巡回的,各种各样的巡回活动,然后还要到电视台,电影公司,全部都能够要到资源,让自己的成员有更多的曝光,更加主流。这个每一层都不是很好做的。
YY的1931为什么失败了?via 微信号 点拾
当年做网上女主播模式的欢聚时代(YY)也搞过1931,类似于AKB 48的模式。记得几年前,在一个大型策略会的午餐讨论上,我亲眼看到了李学凌分享关于1931的战略。YY希望通过其互联网流量,打造一个线上,线下的偶像团队组合。但为什么最终失败?我个人的理解是,偶像团队虽然草根,但需要强大的线下经纪和活动支持。1931当年没有运作什么线下演出和握手会这种,空有线上流量是没用的。第二个问题是,在内容制作上,1931完全不行,成员没有任何的养成模式。这导致YY虽然有大量屌丝宅男的线上流量,但根本无法将1931这个产品推广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