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各方观点

李迅雷:从四大流的变迁寻找投资热点

来源:华尔街见闻     编辑:      2015-12-30

记得09年的时候,我写过一篇文章叫《流动性的故事》,认为判断经济好坏,不仅要关注货币流动性,还要关注广义的流动性,包括货物的流动性和人力资本的流动性。因为流动创造价值,流动创造财富。现在看来,所谓流动创造价值,还可以归纳为四大流:人口流、货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把握住这四大流的变化规律,基本上就可以抓住投资大方向。

中国过去30多年之所以能保持经济的高增长,跃升成为GDP总量全球第二的国家,就是因为人口流动的规模、货物流动的规模和资金流动的规模均为全球第一

第一是人口流,在过去30多年中,人口增长的速度逐步放慢,但人口的流动性大幅增加。以人口流为例,仅农民工进城的数量就是全球人口迁移规模最大的,现在是2.74亿,故我们正在经历的也是全球规模最大的人口流动的城镇化过程。对于中国的人口流动这方面我也想多申明一下: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高增长,既有小平同志改革开放政策的功劳,也有毛主席在50-70年代让大家勒紧裤腰带,提供人口红利的功劳。但是,中国目前以农业人口转业为特征的城镇化过程已经到了后期了,农民工进城的数量是开始出现下降,如2010年的时候中国大概有1200万的农民工进城,之后每年约减少200万,去年大概只有500多万了,今年由于经济下行,新增农民工数量大幅减少。如果按照这个速度降下去的话,过不了几年,农民工数量就不再增加了,如今年前三季度,城镇的农民工净增数量等于零了。

第二是货物流,中国出口规模全球第一,尽管最近出口负增长,但中国在全球的出口份额占比仍在上升过程中,出口的迅猛增长,与30年来大量外资引进有关,故加工贸易在中国出口贸易中的占比一直较高。同时,由于中国的产能在迅猛扩张,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故无论是外贸还是内贸,都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并带动了我国的交通运输行业大发展,如宁波-舟山港和上海港及天津港的吞吐量分别是全球第一、第二、第四,高铁轨道长度全球第一,高速公路总长度全球第一,2014年我国快递业务量达140亿件,同比增长52%,也跃居世界第一。因此,中国的货物流毋容置疑地成为全球第一。但是,增长还是有极限的,中国的外贸出口占比接近12%之后,肯定会下来,广交会的订单额也一年不如一年。

第三是资金流,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货币创造是一个奇迹,早期靠引进外资,终于使得FDI规模全球第一;2000年之后靠土地和房地产增值,极大创造货币,广义货币M2的增速长期维持在10%以上,M2的规模已经是全球第一、外汇储备规模全球第一,股票交易规模、各类期货交易总金额都是全球第一,作为准金融产品的房地产销售额也是全球第一。但是,未来M2增速必然会回落。

综上所述,人口流、货物流和资金流在过去30多年中,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巨大推力,尤其是人口流。因此,过去的投资机会主要是发生在与人口流相对应的行业,如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以及符合流动人口居住需要的大城市房地产业,投资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人口不断集聚的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地区。与货物流相对应的,则是内外贸、交通运输等行业。此外,与中国重化工业和房地产业高增长相对应的是金融领域中的间接金融,因为重资产的行业可以获得抵押融资,推动如银行业高速增长。但这三大流几乎都已经到了增长的极限,有些甚至出现了衰减信号。

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信息流又成为经济增长和经济转型的巨大推动力。所谓“信息流”,最典型的其实就是我们的自媒体从QQ到博客再到微博,最后进入“微信时代”,其过程中的每个模式都是由全球规模最大的群体参与的。目前,全世界自媒体中,微信的用户数量当然是全球第一,跟Facebook“脸谱”比,微信的使用量使用频率高得太多太多了。而且,微信的衍生功能也越来越强悍,进一步使得虚拟世界的信息与现实世界的信息互交,形成价值量更大的信息流。网上购物的发展,信息流量又增大更多。这方面对中国未来经济增长又是一个红利,即信息红利。比如,如今快递业的高速发展,与网购这一信息流的模式密切相关。

最近出现频率很高的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都借助信息技术发展来构建新的商业模式。信息技术的发展,又加大了互联网金融在金融市场中的份额。金融慢慢地从间接金融走向直接金融,信息技术可以极大降低融资成本,实现信息共享。

因此,当银行的盈利增速不断下降的时候,资本市场却迎来了股权融资市场,大量的资金脱实向虚,PE、VC发展得如火如荼,同时,股市的交易也异常活跃(见下图)。这个对于提升股权融资在社会融资结构中的比重是非常有利的,对我们提高资产证券化比例也是非常有利的。这么高的换手率表明中国的投资者就有非常强烈的流动性偏好,如印度孟买证券交易所的股票年换手率不到10%,而作为人均GNI已经接近高收入国家水平的巴西,股票投资者总数只有55万人,故中国投资者的交易偏好真是太惊人了。所以,相比德国和日本以商业银行为主导的间接融资体系,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体系最有可能向美国靠拢,慢慢形成以投资银行为主导直接融资体系。

展望未来,我觉得这四大流的变化趋势还是可以预判的。首先,从人口的区域流向看,投资机会在超大城市和大城市。因为中国人口的集聚度还不够,公共服务不足、就业机会减少等因素,会让大城市化的进程大大快于城镇化进程。从人口的产业流向看,第二产业流向第三产业是大趋势,第一产业的中青年劳动力则基本已经流到了二三产业。从上市公司近三年来的员工数量增长速度看,增速排名前列的为生物医药、传媒和IT等行业,恰恰这几个行业的股价表现也比较好。

第二,与货物流的相关的投资机会。从大趋势看,货物流的增速将不断回落,这与经济增速的回落相关。主要有两个看点,一是新的增长点,如与网购相关的快递业高速发展;二是未来物流成本降低是大趋势,毕竟中国的货运成本在产品成本中的占比过高,这是否会带来一些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第三,从资金流的变化趋势看,能最直接发现投资方向。如14年以来,居民储蓄再次分流,资本市场的资金流入量大幅增加,房地产的投资增速回落,销量也回落。与此相对应的,是今后银行新增信贷规模增速的不断下降乃至负增长。但直接融资的规模有望快速上升,其逻辑是经济转型之下,轻资产行业发展更适合直接融资,此外,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可以实现信息共享,降低融资成本,比信贷融资更有竞争力。因此,资本市场的长期繁荣可期,资本市场的中介机构也从中受益。同时,资本市场的繁荣,也将支持国企改革、并购重组以及轻资产、高成长企业的发展。如注册制的推出等。

第四,信息流正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的红利。习近平主席也提出,“让互联网发展成果惠及13亿中国人民。”尽管相比美国和欧盟,中国的信息技术水平尚不够普及,但从发展势头看,由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信息的互联互通,信息流爆发式增长所形成的数据规模,有望成为中国经济社会的一大新红利。目前中国网购金额和数量已经位于全球第一,2016年中国智能手机数量或将达到6亿台,远远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中国作为最大人口大国和消费大国,未来在大数据方面的红利不可等闲视之。互联网+ 与生产制造业的结合也越来越密切,如中国制造2025实际就是德国工业4.0,或美国互联网智能制造。BAT也不再依靠单一业务,各个细分领域的巨头开始布局“生态环境”,形成“闭环”,互相正向促进。信息技术已经通过创新来改造服务业,如金融、医疗、教育、电子商务、旅游,正在向公共服务领域渗透,如能源、机场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