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让机器人开始从实验室走进现实,与此同时新一轮投资浪潮也拉开帷幕。在新型机器人发展过程中,美国和中国大有赶超德国与日本的势头。
据科技行业咨询公司IDC数据,机器人市场年化复合增长率高达17%,到2019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350亿美元。
据另一咨询公司CB Insights数据,去年美国机器人行业风险投资金额同比翻番至5.87亿美元。在亚洲,日本和中国在机器人上的支出已经占到全球的69%。
尽管当前资金向新型机器人行业的流入仍处于早期阶段,但已有的领先指标均显示这种创新经济增长已经卯足了势头。
英国《金融时报》援引硅谷研发自动快递机器人的企业Dispatch联合创始人Uriah Baalke称,目前硬件和机器学习算法的改善速度呈“指数级”,机器人运行所需要的计算能力要求大幅下降,从而促进了大量能够在人类空间自主活动的新型机器人的诞生。
专利研究公司IFI Claims数据显示,过去十年来,机器人行业专利申请年均申请数量增长了两倍。去年中国相关专利申请占到了全球的35%,是日本的两倍。
(图表来自英国《金融时报》)
据德勤近期一份报告,人口老龄化严重的日本拥有全球50%的工业机器人,目前部署在工厂的机器人数量多达25万,并计划到2025年让这一数字达到100万。
德国政府也已启动“工业4.0”计划,以便利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传感器、高级机器人和自动化技术,实现新一轮工业革命。
不过随着机器学习等技术的运用,机器人也开始从工厂产品线延伸到更多领域,在这一过程中,美国和中国也大有赶超日本和德国等在传统工业机器人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的态势。
《金融时报》援引俄罗斯投资人Dmitry Grishin称,目前“最有意思的事情”发生在硅谷或者说是美国,而随着无人机等低成本机器人走入更多消费者和企业之中,在硬件生产上的专长也将让中国成为这一市场的一个重量级玩家。
但是在硬币的另一面,中国机器人市场存在补贴泛滥的现象。据经济观察报报道,通过各地经信委摸底调研后报到工信部的行业最新数据显示,全国共800家机器人企业,其中本体企业200家左右。
“中国的机器人行业从未像现在这般拥挤不堪。”报道称,尽管如此,仍有大量的外部资本和其他行业的企业试图通过更名、改变营业范围以及并购投资等方式,挤进这场竞赛当中。发展前景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这些地方给出了真金白银的信号——补贴。
以深圳为例,自2014年起至2020年,深圳市财政每年都将安排5亿元,连续7年补助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产业。而东莞则安排在2014-2016年,由市财政连续三年每年安排预算2亿元,资助企业利用先进自动化设备进行新一轮技术改造,这被称为“机器换人”计划。整个广东省政府也不甘落后,就在今年4月18日,该省刚刚将2016年工业与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中的机器人发展专题资金约3.6亿元,下达到各地级以上市相关部门。
上述报道直言,这像是一场由地方的热情和补贴引发的“大跃进”。
机器人进入各个领域也引发人类工作被取代的担忧。规模达350亿美元的量化对冲基金Two Sigma联合创始人David Siegel近日表示,对机器很快会取代人类接管大量日常工作感到“非常忧虑”。
Siegel称,就业市场中绝大多数人从事的工作,并不涉及“超高的价值”。“他们从事着很常规的工作,而在这些工作上,计算机能做的更好。”这就像内燃气取代了马匹以及ATM取代了很多银行柜员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