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出现风险事件日元便倾向于升值,对日元“避险货币”的地位想必不会有人质疑,但能说清楚日元“避险升值”背后的逻辑的人,则寥寥无几。
根据IMF的一份working paper,每当国际上发生重大风险事件,或投资者们的风险偏好下降时,日元和瑞士法郎是仅有的两种受到追捧的货币。(编者注:不过这份研究来自2013年,事实在欧央行开展QE之后欧元也出现了一些避险货币的特征)
IMF在2012年的研究发现,避险货币们有着三大共同特点:低利率、该国外币资产头寸庞大,国内金融市场流动性好。
避险货币的特征与该国净外国资产头寸关系紧密(可反映外部环境的脆弱性),且一定程度上与国内股市的大小有关系(可反映市场规模和金融发展水平)。
对发达国家来说,除了金融资产净头寸外,公共债务与GDP的比值(负债率),金融发展水平和外汇市场的流动性(以bid/ask价差衡量)的表现也决定了该国货币的避险地位。
但日本长期货币超发、经济萎靡、债务高企、国债收益率接近0甚至负数,无论如何看上去不像个优秀的“避险天堂”。
三个逻辑解释日元“避险升值”
所以,为何日元等货币出现“避险”特征的一个解释是日本国内投资者在遇到海外风险事件时(VIX飙升),会将外币资产抛售/或减慢购买外币资产的速度,造成对日元汇价的推升。
根据IMF的研究,如果发生此类现象,应该通过日本的国际收支平衡表(Balance of Payments)体现出这些资金流动,但事实上,在几次大型“避险趋势”出现的时候,并没有观察到私人部门有大量资金回流日本,这点和瑞士的情况不同。所以这种流行的理论解释日元升值是有问题的。
第二种日元在风险面前升值的解释是:金融市场在面对风险事件出现波动时,是对未来货币政策的走向的反应,比如在VIX上升的时候,日元升值是因为VIX可能帮助市场判断了未来美日之间的利差变化。(风险事件发生时,美国货币政策的预期更倾向宽松)
IMF研究发现,日元和美元的利差在避险行为之后,会升高。但这并不是日元的特有现象,其他发达国家货币对美元也呈现类似趋势,包括澳元,即便澳元在避险情绪浓厚之际往往下跌。所以这种理由也不能完美解释避险现象。
第三种解释是:其实在风险面前,日本投资者确实调整了海外头寸,但这种调整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反映不出来,因为其中不少交易是以金融衍生品(远期、互换、期货、期权)形式完成的。(或者说更多是对头寸进行再平衡,而非减持)
例如,当市场风险偏好改变的时候,日本出口商或者日企在海外的子公司,可能需要对冲锁定自己的汇率风险(卖出外币买入日币);又或是拥有海外证券之类的金融资产的公司,也可能对冲外币贬值风险。
因为对冲操作往往通过衍生品完成(占用资金少),所以这些操作并不一定反映了市场的短期投机行为,反而是机构谨慎管理风险的表现。
IMF认为CFTC公布的非商业净头寸可以反应上述猜测,每当避险情绪占领上风时,该衍生品市场的日元非商业性(即所谓投机)头寸就会增加。
类似的衍生品头寸变化现象也发生在瑞士法郎身上,但在欧元身上还看不到(2013年前),这一逻辑可以很大程度上解释避险现象的由来。
不同的是,在避险情绪高涨时,日本通常没有明显的资金流入,而瑞士则往往可见资金净流入。
所以,IMF报告表示其实对任何资产来说都是一样的,它们的价格变动未必伴随投资组合的调整和跨境资产转移。就像市场风险偏好变动时,投资者对日元资产的回报预期出现改变,汇率出现变动,但未必是因为“真实”的日元买卖行为。
此外,如果日元相关交易是纯粹在日本国内完成的,或者全部在离岸市场完成,那一样无法被国际收支平衡统计捕捉到。只有日本居民和海外居民进行衍生品结算、有了实际离岸——在岸的支付转移时,才有可能反映到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并且,衍生品的结算金额往往是差价,可能是名义交易的价值几十分之一。
根据BIS的统计,日元交易占外汇市场总量的10%,其中有三分之二是发生在离岸市场。
衍生品市场的变化
IMF对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每周公布的交易员持仓报告(COT)分析后发现,当避险情绪高涨是,COT报告里的日元非商业净多头会增加,但主要是其中空头仓位减少的多,瑞士法郎这点表现的更明显,而欧元则相反。
1990~2012年间,当“恐慌指数”VIX飙升(比60日均值高10%)后的12周里,日元的非商业净多仓要达到200亿美元,而2000年以来日元的平均非商业多头仓位也就在320亿美元左右。
在遇到风险事件时,包括日本的出口商、海外分公司,或者持有海外资产的投资者,甚至投机者都会参与到日元升值这一或许是“自我实现”的过程中来。相反的是,日本进口商和背负美元债务的企业则无需进行汇率对冲。
IMF的报告在最后总结到:
日元确实有在风险事件后升值的趋势,但是升值的逻辑和其它避险货币不同,尤其是跟瑞士法郎。日元的“避险升值”没有伴随跨境资本流动,并且也和货币政策的市场预期无关。
我们提出的证据显示,日元的升高跟日本离岸资产的仓位调整有关,通过衍生品去完成做多日元的工作。很难说日元升值和头寸调整哪个在先哪个灾后,有可能两者是个自我实现的循环。
从政策制定者的角度来看,显然是不希望本国货币出现“避险升值”的。如果汇率升值,即便是暂时的也可能给经济带来额外成本,导致未来汇率最终下行时,经济出现混乱。如果汇率出现长期升值,则对于私人部门的资产负债表更是伤害。
从宏观经济或福利角度来看,可能到底是什么机制引起的了避险升值现象并不重要(资产流动、利差变化,资产组合通过衍生品再平衡)。但是如何应对汇率的波动,对资产组合管理者,或宏观审慎措施制定者来说,是更有意义的。
附 1990~2013年主要避险事件、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