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为谭翊飞,华尔街见闻专栏作家。欢迎关注该作者微信公众号“前沿观察” (zhengjingguancha)。
权威人士讲话已经过去了十多天,但仍余音绕梁,未能消散。
其中有一桩“悬案”仍未破解。权威人士多处批评搞强刺激、大力宽松货币,矛头似乎直指向中央政府在搞“强刺激”。
可是,强哥也不服气,他从来都不主动搞刺激。他也许还纳闷,当年我钱荒都可以搞出来,怎么会说我搞强刺激呢?
在权威人士讲话后,李克强在一次会议上就作了回应:近几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传统动能减弱,我们没有搞“强刺激“。
这种互不服气的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本文来进行详细解读。
1.刺激政策变迁图:
【钱荒=》微刺激=》连续双降=》强刺激?】
熟悉李克强讲话的人,对李克强的上述回应也许并不陌生。李克强从上任开始就一直在和上任对比,暗指四万亿的问题,因此反复在许多公开场合说自己不搞刺激。
这种思维影响下的政策一直到了2013年6月20日,银行间出现了“钱荒”,隔夜拆解利率到了30%的惊人地步。
此后,政策转向,由不刺激变为“微刺激”,新华社连续发文,论述微刺激和改革的关系。但经济下行压力加大,2015年政策出现明显转向,五次降准降息。“微刺激”这个词也淡出了官方宣传视野。
一路走来,到了2016年,却突然出现了比四万亿时期还厉害的局面。
这个“厉害”可以从几组数据中看出来:
2016年前三个月的银行人民币贷款:1月份2.51万亿,2月份7266亿,3月份1.37万亿(总计4.6066万亿)。
而相比之下,2009年同期,1月份1.62万亿,2月份1.07万亿,3月份1.89万亿(总计4.58万亿)。
汇总计算可得,2016年一季度的信贷量比2009年四万亿时的第一季度还要多266亿。
再从社会融资规模的数据来看,2009年一季度只有4.7万亿,而2016年则有6.7万亿,比2009年竟然多出两万亿。
这不是强刺激是什么?
下一步要问的是,是什么造成了如此局面,号称不搞强刺激,为何仍是强刺激?
2.原因分析:企业债飙升+房贷
(1)多2万亿是怎么来的?
我们先继续用数据说话,先来分析,为什么银行贷款规模与09年大致相当的情况下,社会融资总量为什么多出了两万亿。
笔者对2009年一季度数据和2016年的数据进行分项对比分析:
项目 | 差额(2016Q1-2009Q1) |
信托贷款 | 2,037.00 |
未贴现汇票 | -640.00 |
委托贷款 | 4,469.00 |
外币贷款 | -1,711.00 |
人民币贷款 | 839.00 |
企业债 | 10,893.00 |
境内股票融资 | 2,660.00 |
(注:wind社融项下人民币贷款数据出现误差,与金融机构项下人民币贷款数据不一致。)
即使忽略人民币贷款数据,可以看出,主要有两大主要原因拉升了社会融资规模多增2万亿:第一、是企业债的发行量比当时高出一万亿。第二、委托贷款要多增4000多亿。
其他的原因还包括股票融资和信托贷款增加,而外币贷款由于人民币贬值因素,继续大幅减少。
企业债发行飙升则与发改委去年底的改革直接相关。国务院关于地方债的43号文出台后,企业债一度收紧,一落千丈,而去年底,发改委出台文件,放宽发债主体、简化流程、提高审核效率,以及松绑资金用途等方式,吸引了企业发债,于是发债规模在一季度出现飙升。
换句话说,社融飙升与企业债直接相关,而企业债则与发改委的政策调整有关,目的是稳增长。
(2)人民币贷款为什么飙升?
那么,再来看银行贷款的情况。
我们还是先通过数据来进行分析。
科目 | 差额(2016Q1-2009Q1) |
短期贷款或票据 | -13,009.00 |
票据 | -11,146.00 |
中长期 | 13,025.00 |
居民户中长期 | 9,125.00 |
非金融公司及其他部门 | -7,400.00 |
人民币贷款 | 266.00 |
从上图可以看到有意思的现象,内部结构差异极大。虽然总体上看,人民币贷款今年一季度和2009年差额不大,但是中长期却增加了1.3万亿,其中9000多亿是居民部门,也就是房贷。而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则比那时减少了约1.3万亿,两者正好相抵。
因此,可以看出,如果没有房地产市场的火爆,就没有一季度贷款的飙升。
房地产销售为什么会火爆,同样和政策推动有关,为了去库存,去年底今年初出台了一些促进房地产销售的政策。
3.问题搞明白了吗?
放水,确实放了。
权威人士指责放水,可国务院说,我一直不搞刺激怎么放水了。
原来水龙头在两个地方:房贷和企业债。
这两个地方加杠杆都与政策层推动有关,企业债放松也是为了稳增长,而房贷,小川也说了,居民部门可以适当加杠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