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指导

成长之路

涨姿势:宏观策略有什么用?

来源:     编辑:      2016-08-08

本文作者系荒原资产创始人凌鹏

最近有朋友问及宏观策略对投资的作用,觉得微观调研跟踪更靠谱。作为一个入行即做策略的人,我对微观个股确实不懂,也无意“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之争。谨以过去十年的思考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一孔之见,抛砖引玉。

一.前瞻性

微观调研很难前瞻,订单、排工最多能够彰显几个月的景气,中微观的高频数据确实能反映宏观,但大多只是当前的情况,无法推演。大部分群体都是被时代大潮裹挟而前,但潮流何去?2008年6月,一片繁华,谁曾想三月以后断崖下跌。2009年初,无人看好,没有订单,没有希望,又怎知三月后轰轰烈烈,经济走向过热。

当时当地,微观调研只有贻误战机,宏观推断却可前瞻。因为,宏观理论是无数先贤综合社会现象和逻辑思辨的结果,自成体系,能够向前推演。但从宏观到股市,还有两个问题。其一,这么多理论,哪个理论适合当前?其二,宏观推断正确,微观何时发生?股市何时起反应?

第一个问题,关键不在于理论如何完美、如何雄辩,而在于其推论能否解释更多的现象。解释得越多,就越可能是当前问题的正解,其理论推断的结果也越有可能成为未来事实的方向。而对于第二个问题,要结合微观调研。正常而言,宏观的判断应该可以在微观现实得到验证。因此,微观调研和产业链验证应该可以把握宏观判断的进度,而股市的反应不会太远。举个例子,2008年年底国家推出“四万亿”,有理论称经济会迅速启动,有理论称经济起不来。这个时候,纯学术的争论没有意义,观察一月份旬度的信贷和发电量就可以得出结论:刺激力度很大,经济恢复迅速,而股市同期突破。

因此,应该是宏观推断、微观验证,而不是相反。

二.打破市场均衡的重要变量

2012年2月《宽体策论》第二篇《A股篮球论》曾经指出,A股由SHOW TIME和垃圾时间构成,SHOW TIME着重仓位、垃圾时间精选结构。多年观察下来,触发SHOW TIME的往往都是一些宏观变量,特别是货币政策。例如,2015年8月14日—9月2日的股灾2.0就是一次经典的SHOW TIME。经过股灾1.0,市场反弹、横盘修复,等待新的方向。8月11日“汇改”,新的宏观变量出现,“蒙代尔不可能三角”,国内货币放松受限,股市一周后暴跌。其实,在这一周内,离岸人民币市场和国内的债券市场都已经发生变化,只是股市没有感受到。A股由于投资者结构偏散户,对这些问题的反应未必及时,这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撤退时间。

必须承认,很多时候,市场只是借着这些“宏观变量”发作出来,真正的原因可能是横盘期间风险收益的累积。还是上面那个案例,最终人民币也没贬多少,最终央行还是降准、降息,但市场就是在短期暴跌,而后慢慢修复。

所以,长期横盘以后,投资者要关注宏观变量、关注海外市场、关注大类资产其他市场的风吹草动,这些突发变量都可能成为引发SHOW TIME的动因,牵一发而动全身。2009年8月大跌前的七天回购利率上调、2010年国庆后“煤飞色舞”前的QE2,都是如此。

三. 相信常识、模糊正确

很多人抱怨市场先生的反复无常,抱怨宏观策略判断短期市场方向的忽对忽错。事实上,宏观策略本身就不是判断短期市场波动的,其更多是在大趋势或者关键时候起作用,大部分时候经济和策略没有变化。卖方过于频繁的宏观策略报告以及一些惊人之语只不过是为拿派点强说辞、因为寂寞空虚冷刷存在感而已。

宏观策略还是要尊重常识,遵循经济学和人类行为最基本的东西,不能为了高大上而搞得玄乎其神。模糊正确永远比精确错误重要,自上而下的东西环节太多,经过层层传递再精确的东西也会变得模糊,所以构建过于庞杂和精细的模型,看似严谨,实则无法运用。

就我而言,多年的策略研究,给了我一种大类配置和当前市场的模糊判断,这种判断最终对仓位和操作法则有一个基本的SENSE。当然这种SENSE也有可能错,但是没有这种SENSE,在A股做投资,就如同盲人瞎马、夜半临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