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国泰君安债券分析师徐寒飞、刘毅,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寒飞论债”。
近期债券略有调整,而股票市场几根阳线似乎又开始改变投资者预期,基于资产荒大背景下,有观点认为“债券收益率这么低,为何不去买股票?”,我们认为,投资者忽略了中国债券中所包含的期权价值,股票并不是债券的替代品,即使是资产荒出现,两者之间存在本质差异。
(1)中国债券违约损失率极低,甚至远低于同等风险的其他形式债务。
2016年算是中国信用债违约频发的时期,四月份由于国企违约和城投债提前偿还债券,导致了债券市场出现了一波不大不小的调整。可是,在诸多监管机构的“引导”下,推迟偿还本息虽然时有发生,但是实质性的违约破产鲜有发生(公司债甚至出现了有违约但是没有违约损失的奇怪现象)。债券的违约率不仅远低于信贷,而且在债务重组过程中,被“刻意”的保护(例如债转组的重组方案中,被转为股票的债务并不包含公开发行的债券,但是包含贷款)。
债券违约率偏低,不论基于何种原因(大概率和中国债券市场特殊的监管结构,投资者对风险的认知,以及市场微观结构有关),是债券的一种额外“期权”,保证了投资者能够收回债券的本息(注意是本金和利息)。而中国的股票市场投资者,仅有通过二级市场卖出的权利(亦即通过下一个投资者来接盘),鲜有第三方来保证弥补当股票发行人“有意”犯错而给投资者带来的回报下降或者本金损失(股息不能保证,本金更不能保证),所谓是“有股但无权”。
(2)股票价值主要取决企业业绩增长以及投资者对增长的预期,追捧高股息率股票本身就是一个悖论。
因为企业业绩不再增长(经济下滑),投资者对增长预期下降(风险偏好下降),再加上债券收益持续下行至偏低位置(可比投资回报率下降),投资者开始追捧高股息的股票,可是基本的金融学理论告诉我们,股息高低与股票价值无关(甚至考虑到股利和资本利得的税收差异,高股息甚至对股票价格有负面影响),而且相比股票价格的波动来说,股息的那一点差别(1%,2%,甚至4%的年化股息都很可能被一天的股票波动所抵消)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我们可以肯定的说,所谓高股息甚至所谓类固定收益的股票,只是又一个概念炒作而已,逻辑上站不住脚。
在中国市场中,债券持有人和股票持有人,存在“权利”上的巨大差异,一个本金和收益几乎“完全有保障”,一个本金和收益几乎“完全无保障”,极端的来说,如果两个市场的微观机制不改变的话,即使到零利率,债券仍然相比股票有巨大优势(至少债券仍然可以保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