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场

货币市场

货币政策难以为继 通胀预期将成投资主线?

来源:华尔街见闻     编辑:      2016-09-09

自美联储2014年11月正式结束QE以来,欧日央行的货币宽松政策成为全球流动性泛滥的主要贡献者,并向全球输出低利率和负利率。但这种政策的边际效益在不断下降,弊端也越来越明显。

随着下调利率和QE规模逐渐接近极限,且释放出的流动性仍在金融体系内循环,这促使欧日央行不得不重新审视各自政策,并呼吁出台财政政策和结构性改革。

积极的财政政策可以直接向经济体释放流动性,将金融体系中资金注入实体经济。但实体经济创造财富的速度短期内无法赶上海量的流动性暴增,这种情况下,目前低利率的预期很可能“掉头”转化成通胀预期。

货币政策已近极限

华尔街见闻此前在《好孩子德拉吉 下一步棋市场早就看穿了》中提及,利率是有“天然”下限的,负利率超过一定程度,将导致银行和储户更加倾向于持有现金,长此以往甚至可能解体金融体系。

更为重要的是,目前的利率政策部分造成了低利率的长期预期,导致企业和居民倾向于推迟投资和消费,造成了利息越往下降,通胀预期越低的“死循环”。

与此同时,货币政策另一把“利剑”QE不仅逐渐抽干了国债等标的物市场的流动性,未来或面临无债可购的局面,而且还将风险资产价格推向了无基本面支撑的高位。

更要命的是,QE并没有达到央行当初设想的效果。央行设计QE的初衷之一,是想将资金从国债等安全资产中挤出,“逼迫”其流向股票等风险资产,通过资产价格上涨带来的财富效应来刺激需求回升。但事与愿违,目前资产价格上去了,但需求不见起色。而对于需求复苏尚不稳定的经济体,资产价格下跌会造成极大的通缩风险,这是央行所要极力避免的。所以目前的QE或推迟加息,更多地是在支持资产价格。

另外,央行QE与低利率配合为银行提供廉价资金,以期其向实体经济传导的“假设”也被事实推翻。从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上可以看出,07年银行在美联储的超额准备金仅有200亿美元,如今这一科目已膨胀到约2.4万亿美元。伯南克解释称,美联储“印钞”向私人部门购买债券,私人部门获得资金以后将资金存于银行体系,然后银行反过来又将这些资金以超额准备金的形式存回了美联储。也就是说QE创造的流动性一直都在金融体系内“打转”。

财政发力或是唯一出路

在货币刺激未能有效刺激需求回升,走向“穷途末路”之际,在老龄化和家庭负债高企的背景下,未来政府加杠杆创造实体需求或许是唯一出路。

全球主要国家已经形成了需要财政政策发力的共识,今后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维稳”的货币政策相配合,或可推高通胀预期,让全球经济摆脱低收益环境的约束。名义收益率上升的同时,也意味着整个经济环境将切换至再通胀的情景。

再通胀情境下的投资主线

对于再通胀情景的来临,各大投行券商早有“准备”,高盛认为:

再通胀——投资者低估了实际的通胀压力。通胀回归时,以下情况可能发生,甚至同时发生:产出缺口消失、工资上涨带动通胀上升、财政政策帮助全球经济再通胀以及大宗商品价格开始回升。此时,美联储升息的速度可能加快,带动全球债券收益率升高。在最初的阶段,债券收益率上升利好风险资产,股价与债券收益率同升。周期性品种,特别是金融股将领涨。防御型品种和消费必需品的公司股票(我们认为这类公司的股票价格与债券价格的性质类似)的损失将最为惨重。届时,美国股市可能没有欧洲和日本股市表现优良,但发展中国家股市仍会优于发达国家。但估值的上升取决于债券收益率上升的节奏和幅度,最终收益率上升会让投资者担心公司增长前景继而影响股票估值。

光大证券也对再通胀情景的来临“寄予厚望”:

未来全球大类资产的投资主线更可能是围绕“再通胀预 期”展开。考虑到经济结构性的变化,未来低利率的环境仍会维持,但长期负利率的环境并非稳态,当前利率水平上行风险可能更大。因此,中长期来看,我们建议增持股票和大宗商品资产,而相应降低债券配置。分国别来看,我们更看好美国和新兴市场股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