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各方观点

安信高善文:旬度经济观察(2016年11月中旬)

来源:华尔街见闻     编辑:      2016-11-29

今年以来,市场力量主导和政府限产共同推动着中国经济在供应侧的调整和收缩,受此影响,许多商品价格显著上升。进入9月份以来,中国工业领域的通货紧缩逐步消失,企业盈利开始恢复。需要注意到的是,几乎与此同步,石油等重要商品价格年初以来也出现显著反弹,其重要原因在于页岩油等竞争性能源供应能力的调整和收缩,这在机理上与中国工业领域的产能去化十分接近,显示了市场力量的普遍作用

在此背景下,美国候任总统特朗普关于大力重建美国基础设施的胜选演讲进一步刺激了商品价格上升和工业品价格的反弹,并带动美元汇率快速上升,道琼斯指数创出新高。

受此影响,近期全球市场上的通货紧缩预期消退,债券收益率同步抬升;受工业品价格继续反弹影响,中国股票市场也表现强劲,但美元汇率升值给新兴经济体的汇率和股票带来压力,人民币也出现加速贬值。

令人惊讶的事实在于,尽管中国工业品价格的反弹早在年初就已经开始,但迄今为止由此推动的供应恢复和产出扩大始终没有出现,国有资本在黑色和煤炭领域的高度集中也许多少与此相关。

尽管近期的一些指标显示了需求恢复的迹象,但新近公布的生产法数据显示工业生产增速基本稳定,采掘业的增加值甚至进一步减速,显示供应约束仍然是主导工业运行的主要力量

从房地产、出口、消费和政府财政支出等进度数据来看,即使目前的确存在需求恢复的迹象(这方面的迹象顶多是十分模糊的),其可持续性也是大可疑问的。实际上,商品远期合约价格的明显贴水显示,市场参与者对远期需求的增长并不乐观。

基于这些观察和分析,也许我们可以认为,随着未来供应增长最终的恢复,工业品价格的上升和由此带来的通货膨胀担忧将会消退;美国新政府财政刺激政策对市场的影响也需要由预期转入观察和确认过程。换句话说,全球债券市场收益率上升也许更多地反映着对前期通货紧缩预期的修正,以及正在到来的联储加息,而非长期趋势转折的开始;随着工业品价格上升趋于完成,与此关联的股票市场的上涨,也将随之结束。

中国政府对明年经济政策的基调,以及未来的联储政策导向对这一格局影响很大,无疑值得密切观察;与此同时,供应和产出对价格回升的响应十分关键,尽管我们完全可以相信,价格的持续回升最终必然刺激产出的扩大,但这一转折将在何时发生,仍然无法预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