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近期持这种观点的不止一位,具体各有不同。今天分享的是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研究员,同时也在数家金融机构兼任经济学家的钟伟教授的文章。
钟教授认为,我们有可能正迎来一个钱越来越值钱的时期。“钱越来越值钱”听起来是件好事情,但其实它的含义是,“我们必将经历一个钱少、税重、房价趋稳,挣钱不易存钱不易,用钱挣钱更不易的时代”。
当然这个观点跟目前大多数人是相反的。于是钟教授开篇就写,
当我们今年反复写下和强调这句话的时候,相信背后会有哄堂大笑。这并不奇怪,在2008年,我们写了个“多少钱才够中国人养老”时,哄笑更多。因为那个文章的结论是,也许到约2030年,一个生活在三四线城市的中国人,需要积攒一二百万元才够养老,而京沪一线城市则可能需要约500万……
这个当年大多数人都当做是笑话的结论,现今不知有多少人笑得出来,反正最近有一则新闻,说两年多的激烈争议后,养老金个人账户的改革路径逐步明朗,个人账户不再做实(也就是账户里并不实际有那么多钱),将8%的个人账户作为个人权益记录(也就是只记账而已)的方向正在赢得更多共识。具体解读请大家自己搜索。
回归正题。钟教授接着论述,在过去的20年里,我国进行了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的进程,经济和社会有了很大改变,而这“三化”吸纳了大量央行发行的货币。
工业化不用说,主要是工业投资。市场化方面,“和我们切身生活相关的市场化,或许是养老、医疗、住房、教育改革,本来的国家福利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职工花钱购买政府公共服务。这也需要大量的货币投入。”而城市化,当然指的是商品房在吸纳货币方面的巨大功效,这也是最为显著的。
也因此,货币超发或者说钱加速变“毛”,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具有相当的合理性,最终造就了这个“钱很多、房价飞涨的时代”。那么,这种状况,能不能继续持续下去呢?
钟教授首先用收入和房价两个指标的数据来说明。
以城镇职工的薪酬收入观察。1987年,大多数人月薪在60-100元之间,而2007年升至1500-2500元,当下则到了5000-10000元,不同城市和行业之间存在落差。2007年之前的20年薪酬涨了约20倍,之后10年涨了约4倍。如果2030年之前薪酬涨幅不变,则意味着届时普遍月薪酬在2.5万-5万元之间,这已有相当大的难度,和经济增长所带来的财富增长无法匹配。
同样地,在过去10年,70个大中城市观察,中国房价可能上涨了3-5倍,目前在约每平米8000元,京沪等则可能在4-8万元;你很难相信过去10年的房价涨幅能在未来延续,否则全国普遍房价就可能高于每平米3万元,而京沪则需达到15-30万元。除非你非常富有想象力,除非人民币汇率出现大问题,否则未来10年中国经济5%-7%的增长平台,决定了GDP大约翻番,不足以支撑收入和房价翻4倍。那种每年10%的高速增长期已离我们远去。
(这里小磕想起,之前有次写房地产,知乎有条评论曰,是有市场规律,但货币可能永远贬值啊。赞同的人还不少。他们貌似真的相信人民币会大量贬值来保房价。然后么,央行开始收紧货币了,人民币逐渐升值了,不知他们现在过得如何……)
第二层面的理由,就是我们最近一直在说的全球加息、缩表,以及中国央行的货币收缩。补充钟教授的数据:目前M2增速已是有该统计指标以来的最缓慢增速,信贷增速则已经接近改革开放以来最缓慢的1982年左右的水平,“中国离货币供应全面回落至个位数增长的时代并不遥远”。
而“更为糟糕的是,中国居民没有意识到税制绕不过去的变迁……随着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消费驱动,个人所得税、遗产税、房地产税等等,聚焦于家庭税负的各种改革,是或迟或早必然发生的事情”。
由此,结论显而易见。
钟教授的结语和警示是这么写的:
看看当下的日本吧,节衣缩食的年轻人在责怪他们大手大脚花钱的父母,而50多岁的日本人正是在经济高增长时期,形成了挣钱容易花钱如流水的习惯。对比之下,中国的85后有可能会是入不敷出的“大手大脚”世代,而中国的2010年世代,则有可能是和其父母迥异的节俭世代。
EASY MONEY的时代拐点,已行将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