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数据

印度

中印国力到底差多少?全面对比 用数据说话

来源:华尔街见闻     编辑:      2017-08-03

8月1日-2日,第七届金砖国家经贸部长会议在上海举行。会议旨在推进金砖国家经贸合作的机制化、系统化、实心化进程,并为即将在厦门召开的金砖国家第九次领导人会晤做好准备。但大家关注的另一个问题是:已经在洞朗地区持续了一个多月的中印对峙,该如何解决,或许能在此次金砖国家领导人会议上见出端倪。

中印作为两个最大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地缘相近,又有着诸多的相同点、不同点,各方对于中印两国的比较不绝于耳。今年5月,中国驻印度大使罗照辉应邀印度三军协会,并发表演讲称,印度经济总量与中国相差13年,而中国之所以能够领跑13年,主要是因为中国当年实行改革开放提早了13年(中国驻印度大使馆官网)。

不过,近年来,在印度经济增速渐渐加快的情况下,印度经济规模何时能够赶超中国,这个话题也成了很多人感兴趣的话题。有人认为,正在飞速发展的印度会在20年内赶超中国,成为亚洲最大经济体。但印度著名学者Ashok Swain并不这么乐观,他发表文章称,按印度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想要追上中国至少要125年。

那么,处于追求民族复兴历史进程中的两个新兴大国,发展到今天,到底存在哪些差距,我们用数据说话,做出梳理。

经济规模:中国是印度的5倍印度相当于中国2005年水平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印经济体量相当,但改革开放以后,两国GDP渐渐拉开差距,中国经济迅速腾飞。中国早在2014年的时候就以104823亿美元突破了10万亿美元大关,成为继美国之后的又一个“10万亿美元俱乐部”成员。2016年,中国GDP总量为111991.45亿美元,而印度GDP为22635亿美元,仅为中国的1/5,相当于中国2005年的GDP总量。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人均GDP:中国是印度的4.8倍

中印两国人口众多,2015年中国总人口为13.74亿,印度总人口为13.11亿,分列世界前两位。同样作为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中印两国人均GDP更是悬殊颇大,2016年,中国人均GDP为8123.18美元,而印度则只有1709.39美元。中国是印度的4.8倍。

经济增速:印度从2014年开始超过中国

近几年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作为新兴经济体的印度经济逐渐加速,呈抬头之势。2014年,世界银行、高盛等纷纷预测印度将在2016-2018年间经济增速超过中国,而实际上,2014年当年,印度已经交出答卷:2014-2016年间,印度GDP增长率分别为7.51%、8.01%、7.11%,均高于中国,成为全球增速最快的国家。

经济结构:中国占比最大是工业;印度是公共管理等

截止2017年第一季度,在产业结构方面,中国占大头的行业分别是工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农林牧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

其中工业占比最大,为34.27%,一季度工业生产总值61919亿元,同比增长6.5%,增速低于全国GDP增长速度。生产总值增速最高的分别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速分别是19.1%和10.2%。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根据印度中央统计局的统计结果分析,从产业结构来看,印度经济在这一季度遭遇重创的是采矿、建筑、金融等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

分行业同比增速来看,农林牧渔业增长5.2%,采矿业增长6.4%,制造业增长5.3%,电气水供应业增长6.1%,建筑业下降3.7%,批零贸易、住宿餐饮、交通通信等相关服务业增长6.5%。金融、房地产、专业服务等行业增长2.2%,公共管理、国防及其他服务业增长17.0%。

综合发展情况:互有优劣

中国占优方面

工业。中国工业规模居世界首位,遥遥领先印度。2014年中国的工业增加值达44176亿美元,居于世界首位,同期印度仅为5738.5亿美元。2014年中国粗钢产量为82270万吨,印度仅为8650万吨;同年中国生产汽车2372.3万辆,印度仅生产384万辆。航天工业方面,2014年中国航天轨道发射次数为16次,印度仅为5次。

农业。中印均为农业大国,2013年,印度农作物种植面积达到170000千公顷,而中国为122524千公顷。2013年中国粮食作物总产量达6.02亿吨,而印度粮食作物总产量为2.65亿吨。中国农作物单产高于印度原因来自于:一是化肥的使用,二是印度热带季风气候的不稳定。尽管印度农业产量不如中国,但仍通过低价征购大量农产品出口创汇,用于进口急需的工业生产设备,印度是粮食出口国,而中国是粮食进口国。

基础设施。中国在基础设施上远远领先于印度。公路方面,2014年中国国道和高速公路总里程为29万公里,远高于印度的8万公里,中国的省道为32万公里,是印度的2倍有余;铁路方面,中国的高速铁路总里程居世界之首,占世界高速铁路总运营里程的一半左右,而印度尚未建成高铁;航空方面,2014年中国民用航空旅客运输量达3.91亿人次,而印度同期仅0.83亿人次;电力方面,2014年中国人均耗电量为4068千瓦时/人,而印度仅681千瓦时/人。

科研。中国的科研投入、产出均远高于印度。2013年中国R&D为1908亿美元,而印度R&D仅为153亿元;中国人均R&D为141美元,而印度仅为12美元;2012年中国研发支出占GDP比重仅2.01%,印度更低至0.82%;2013年中国每万人研究人员(全时当量)25.9人,而印度仅为3.6人;2014年中国每万人专利授权量为1.29份,而印度仅为0.03份。

教育医疗。印度在基础教育水平上与中国差距较大。2013年中国15岁以上识字率达到95.4%,而印度仅为69.3%。中国基础医疗水平远高于印度,2013年中国医疗支出占GDP的比重为5.57%,印度仅为3.97%。从医疗条件来看,2014年中国每万人病床数达到49张,对比印度每万人仅拥有7张病床;中国每万人医师数量为21人,而印度仅为7人。

城镇化水平。中国城镇化率由1990年的26.4%上升到2014年的54.4%,印度则由25.5%上升到32.4%,目前印度农业人口数量依然庞大。

印度占优

经济主导因素。印度以消费为主导,中国以投资和出口为主导。2014年中国消费对GDP的贡献率为50.2%,尽管较其去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但仍远远低于同期印度的71.0%。

能耗。中国碳排放量高于印度,2014年中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为7723千克,而同期印度仅为1806千克。中国能源消耗量高于印度,2012年中国单位GDP能耗194.5千克石油当量/千美元,印度则为128.3千克石油当量/千美元。

人口结构。根据国际上的通常看法,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截止2014年,中国65岁以上(含)人口总人口的比重为9.2%,而印度仅为5.5%。

印度能赶超中国?

近日,世界银行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中提到,印度自莫迪总理上任以来,出口增速一直强劲,投资者信心得到提振,经常项目赤字有所下降,通胀率已被控制在较低水平。新任政府已宣布并开始实施改革,重点是精简行政程序,减少企业注册限制,并开始通过放开能源价格、鼓励私营部门参与等方式,解决能源领域长期存在的问题。2017年,印度会继续加强供给,提高生产率,预计实现7.6%的经济增长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结构优化调整的态势料将持续,折射出政府去产能、去杠杆的政策效应,2017年中国经济增速将放缓至6.5%。

不过,要想赶超中国,印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据中国南亚学会会长孙士海先生分析,除国际环境因素之外,当前制约印度经济增长的最主要障碍仍然是国内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上的问题。例如官僚体制的弊端使得贪污腐败盛行,行政管理效率低下,过时的土地法使很多的工业项目难以上马,复杂严苛的劳工法不仅影响了企业的效率,也限制了外国投资的积极性。现有经济体制下的既得利益集团,例如享受国家各种农业补贴的农民和势力强大的工会组织都反对触及他们利益的改革。印度的选票政治以及反对党和联合政府内的一些地方政党出于党派私利的掣肘,使得政府的经济改革举步维艰。即使中央政府克服重重障碍出台了一些改革政策,也由于一些邦政府的反对而不能实施。

在印度这个社会多样性、利益多元性,同时又实行民主政治的国家,强调妥协、调和以及意见的一致性已成为政治家们缓解国内矛盾和避免冲突的一种政治文化。避免极端和走“中间道路”的态度体现在政府推行的各种政策之中。任何重大的、自上而下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变革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来自传统势力或既得利益集团的反对和阻碍。印度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政策调整和1991年大规模的经济改革都是在经济危机的驱动下实行的。在缺乏一个强大的政党和有力、稳定的中央政府的情况下,改革只能在不同政治、经济利益集团之间的相互妥协和调和中进行,这种政治文化决定了印度的改革是一个缓慢、曲折的过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