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支付的“直连模式”将由“网联模式”取代,央行明确2018年6月30日为最终时间。
8月4日,央行支付结算司向有关金融机构下发了《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关于将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由直连模式迁移至网联平台处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网联是指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清算平台。《通知》要求,自2018年6月30日起,支付机构受理的涉及银行账户的网络支付业务全部通过网联平台处理。同时,要求各银行和支付机构应于今年10月15日前完成接入网联平台和业务迁移相关准备工作。
中国银行网络金融部副总经理董俊峰此前借调到人民银行支付司,专门牵头筹备网联搭建。据接近该平台人士向《财经》记者透露,董现在实际主持工作,公司成立之后,董有望担任网联总裁,此外,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蔡洪波有望兼任董事长。
“目前董已经向蔡沟通、汇报日常工作,未来如果没有变故,新成立网联公司在人事上应该是上述安排。”某接近支付清算协会人士向《财经》记者表示。
某支付业务人士向《财经》记者表示,上述文件于8月4日上午下发,监管的要求是希望支付机构满足监管目标,控制互联网金融风险。
“但是支付机构切换完成也有一定难度,包括支付机构存在抵触态度,全部接入对网联系统也存在一定挑战,该规定也会给其他卡组织带来影响等。”上述支付业务人士说到。
今年年初,《财经》曾独家报道,备受市场高度关注的线上支付清算统一平台,网联采用京、沪、深多个机房的分布式架构,并于今年3月底进行灰度上线测试。
接近网联平台人士向《财经》记者表示,网联采用“三地六中心”模式,即北京、上海、深圳三个城市六个IDC机房,属于分布式架构下的六个同时存在、同一级别的数据中心在运行一套业务。那么,网联系统不再是之前传说的被某大机构垄断,而是网联自己研发、运行在六个中心,物理以及逻辑都是统一的一套独立系统。
“这样才能做到统一的标准,包括统一的接入规范,统一的报文格式和业务规范等。”上述接近网联平台人士说到。
除了系统,股权结构也未出现被个别支付机构垄断的情况。近日,包括中国人民银行清算总中心、财付通、支付宝、银联商务等在内的45家机构和公司签署的《网联清算有限公司设立协议书》被曝光。
网联注册资本20亿元,协议各方均以货币出资,出资额分3期缴纳,出资比例分别为50%、30%和20%。
包括央行清算总中心、上海清算所在内的央行下属的7家单位共同出资7.6亿占股比例达到37%,央行系成为第一大股东,另支付宝和财付通分别持股9.61%。
传统清算模式是银联做清算,发卡端在银行,收单在收单机构,互相有一个匹配,加上商户,属于所谓的四方模式。不过,在近年支付业务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有的支付机构实际上已经做了清算工作,资金托管在银行,形成了独特的三方模式,这种模式也推升了支付机构备付金存管极为分散的状态,风险不可忽视。
据此前央行提供的数据显示,在全国267家支付机构中,支付机构少则大概有10几个备付金存管账户,多则有70多个账户,甚至有的多达上百个账户。而且,支付机构备付金的规模快速增长,截至去年底保守估计有5000亿规模。
对此,人民银行也发文要求备付金集中存管。而网联和备付金集中管理是配套的,网联是为集中存管做基础准备,因为备付金集中存管需要一个平台作为支撑。“网联是希望把清算单独拿出来,提高存管透明度。”某接近央行人士向《财经》记者表示。
灰度上线测试之后,今年6月末,网联平台正视启动业务切量。截至6月30日,在支付机构接入方面,已有财付通、网银在线、快钱、百付宝、支付宝、平安付、翼支付7家支付机构完成接入,联动优势、中移电商接入工作进入倒计时。
上述《通知》要求,网联平台运营机构应制定实施计划,组织各银行和支付机构妥善做好接入工作,包括联调测试、生产验证、压力测试和存量迁移等,并提供相关业务、技术支持。各银行和支付机构应高度重视,加强组织协调,按照计划完成相关工作。指定专人负责工作对接,并于8月15日前将联系人名单反馈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