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7月前任美联储主席耶伦最后一次出席国会参议院银行委员会听证时,曾表示美联储“相信近期通胀走低只是暂时的”。
然而现实是,美联储用以度量经济是否过热的“准绳”——核心通货膨胀率,在金融海啸十年后的今天仍远低于2%的政策目标,更遑论“对称” (symmetrical,意指通胀率超出或不及政策目标皆非美联储所乐见)。
随着耶伦的卸任,美联储正式进入“鲍威尔时代”,而对新一届美联储是否会调整甚至完全重塑货币政策框架,自然成为了经济学界乃至市场关注的焦点。
彭博今日(1月9日)报道,伯南克称鲍威尔领导下的美联储接下来将“严肃讨论”未来的通胀目标政策框架,并将专设下属委员会进行针对研究,“[对通胀目标体系的]严肃辩论将在接下来一年乃至18个月当中展开。”
另据华尔街日报今日援引两名美联储官员称,希望重新评估通胀目标的运行状况,应考虑调整其目标框架,以创造更多工具来应对未来的经济低迷。
曾作为美联储主席引领美国度过08年金融危机的伯南克 (Bernanke),是本周一(1月8日)在华盛顿布鲁金斯学会与旧金山联储主席约翰·威廉姆斯 (John Williams) 召开座谈会时发表上述言论的。
08年金融危机期间任美联储主席的伯南克
美联储在六年前制定了2%的通胀目标,但大摩美国首席经济学家Ellen Zentner曾指出,美国核心通胀在过去二十年间,从未能够长期稳定地达到2%的水平;与其纠结于此,不如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通胀表现的方向性上。虽然今年年内的通胀意外下行,但到方向发生翻转出现通缩仍有相当的距离,只要美国经济始终保持温和通胀,就不足为惧。
然而近几个月来,包括伯南克在内的一些官员和其他经济学家表示,美联储应重新调整这一框架,因为利率目前似乎有可能在更长时间内维持在更低的水平。若美联储不能采取措施,找到加息周期中通胀仍持续低迷的根源,而被迫审慎地放慢加息的步伐,那么下一场经济衰退来临时,美联储刺激增长的回旋空间将会更小,面对“无息可降”的窘境和“零利率下线”的挑战。
威廉姆斯在同一场座谈会上力推采用给定时间内的价格水平 (price level) 增长代替通胀率,作为新体系的政策目标,比如每年价格水平增长2%。而与会的其他经济学家则争辩称,以国民生产总值 (GDP) 体量作为名义目标更为妥当。
之所以要讨论重新修订通胀目标体系,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以通胀率作为衡量标准的美联储,已难以找到正当的理由支撑接下来的加息决定。
威廉姆斯在座谈会上称,
“信用事关重大,[对美联储而言]是最为关键的一点... 达成名义锚定目标是货币政策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不管这个所谓的锚定目标是什么。”
言外之意,目标都是人定的,最关键的还是要达到目标,达不到的话目标也就失去了意义。对通胀未达标会令联储面临信誉问题,威廉姆斯表示非常担忧。
达不到通胀目标也妨碍新一任美联储票委推进货币正常化进程。美联储在2017年加息三次,最新的点阵图显示,联储诸委员亦预计2018年将加息三次。
然而周一(1月9日)出席座谈会的亚特兰大联储主席Bostic预计,2018年可能不一定需要加息3-4次;他预计年内将有2-3次加息,2%的通胀目标在年底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