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央行动态

欧洲央行新行长将在博弈中产生

来源:     编辑:      2019-06-06

现任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的任期将于今年10月结束,依照欧盟《阿姆斯特丹条约》规定,欧洲央行行长任期8年,任何人不能续任和改任。由此,谁将接任德拉吉成为新欧洲央行行长成为国际上热议的话题。

这背后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欧元区的经济实力与美国相当,人口、贸易、投资则超过美国,欧洲央行行长也是国际金融界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其权力和影响力不可谓不大。二是欧洲中央银行是独立于各成员国的机构,不受各国政府的监督。它有权制定欧盟的货币政策、调控欧元利率、货币投放量和负责欧元的日常汇率管理等。专家表示,在欧洲经济一体化密不可分的情况下,欧洲央行行长的作用和影响力将不亚于欧盟主席的角色。

当前,接任德拉吉的候选人名单包括德国联邦银行行长魏德曼、荷兰央行行长克拉斯·纽特、法国央行行长弗朗索瓦·加尔豪和芬兰央行前行长埃尔基·利卡宁等。从理论上讲,欧元区各国财长投票选举各国政府提出的欧洲央行行长候选人,然后由欧盟领导人在与欧洲议会和欧洲央行本身协商后做出最终决定。实际上,欧元区领导人很可能会就候选人达成共识,这是欧盟高层职位(包括欧盟行政部门和外交部门的负责人)整体方案的一部分,该方案将平衡国籍、政治派别和性别。换言之,欧洲央行行长人选的决定将是成员国之间博弈而产生的结果。

从一定程度上看,新欧洲央行行长将由之前的欧洲议会选举决定。在欧洲议会选举中,两个亲欧洲的中间派政党失去了多数席位。德国主要的中间偏右党派领导人曼弗雷德·韦伯现在正试图保住欧盟执行机构的最高职位。如果韦伯成功当选,这将降低魏德曼就任欧洲央行行长的机会,因为根据欧洲惯例,德国公民最多只能担任一份欧盟最高职位。魏德曼曾是德国总理默克尔的高级经济顾问。与此同时,这理论上会增加弗朗索瓦·加尔豪接任的几率,毕竟德国和法国堪称是欧元区经济体中势均力敌的两极之一。但法国人特里谢曾经担任过欧洲央行行长,再出现一位法国籍的欧洲央行行长的可能性并不大。

与德拉吉就任欧洲央行行长时相比,当前的欧洲局势显然更为复杂、多变,各国之间的讨价还价过程可能充满更多博弈。2011年德拉吉被任命为欧洲央行行长时,其实他并没有真正的竞争对手。当时,欧元区正处于生死存亡的金融危机之中,短期利率为正值。这位意大利籍的欧洲央行行长,与前任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行事风格明显不同。在特里谢就任期间,也就是欧债金融危机早期阶段。特里谢拒绝了时任法国总统萨科齐的再三要求,即实际印制更多货币,以帮助希腊等陷入困境的国家。特里谢采取的是相对更为痛苦的、关注长期效应的救助——力推财政赤字改革和财政紧缩。特里谢后来出于对通胀的担忧,在2011年两次加息,而当时欧元区实际上已经重新陷入衰退。这也让特里谢一度遭到各界诟病,认为这是导致欧元区通货紧缩和延迟复苏的主要原因,因为希腊和意大利等国的人均GDP仍未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

特里谢被德拉吉取代后,欧洲央行的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2012年,随着一场新危机的爆发,意大利和西班牙面临着被资本市场拒之门外的危险,德拉吉发表了著名的演讲,称他将“不惜一切代价拯救欧元”。紧随其后的是2014年年中利率的下调以及欧洲央行对银行存款实施负利率,接着2015年开始大规模量化宽松政策以及通过长期贷款业务大举注资。这确保了自金融危机以来企业贷款急剧下降的态势得到扭转。但与此同时,尽管德拉吉遭到许多成员国、尤其是德国的抵制和批评,但欧洲央行还是实际上充当了最后的贷款人的角色。

因此,谁将取代德拉吉将关系到欧洲央行当前货币政策能否持续。欧亚集团(600697)分析师、前欧盟官员穆杰塔巴·拉赫曼曾表示,决定欧洲央行行长的过程“与这个角色的能力绝对无关”,但却与欧洲前途息息相关。当前的欧洲央行正面临着多重压力:英国脱欧、国际贸易摩擦以及多国民粹主义盛行带来的政治风险。但说到底,欧洲央行新行长人选的决定,仍是由各国博弈而成。这也反映出欧洲一体化中的核心难题——即便欧盟经过多年建设,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版图中的重要一极,但其在政治合作上却建树有限。这就带来一个根本弊端——欧洲央行本应当最大限度地独立于政治监控之外,但实际上,其很难完全与政治因素剥离。欧元区各成员国都希望本国人担任行长,其根本原因也就在于试图利用政治手段为本国谋取更多的利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