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回首2018,信用领域爆过哪些雷?主要有P2P跑路潮、民企流动性危机以及违约潮、上市公司股权质押爆仓以及城投非标违约等。去年3季度P2P行业爆雷不断,其中不乏累计成交额超百亿的平台,集中式的爆雷也引发市场广泛关注。此外,信用收缩之下民企出现流动性危机,债券频繁爆雷,全年违约民企债券涉及余额约为1043亿元。去年股市大跌,不少公司大股东面临质押股爆仓压力。另外,一直以来的城投信仰在去年有所动摇,融资收紧城投风险有所暴露,出现多起城投非标违约。
今年以来信用领域雷区仍多。1)民企债券违约仍甚。截至7月17日,19年新增的24家违约主体中,民营企业共有21家,占违约主体数的87.5%,较去年的82%进一步提高,共涉及债券余额469亿元。2)民企实际控制人风险频发。仅7月以来,A股市场已有4家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被有关机关刑事拘留或批准逮捕。实控人风险主要体现在实控人对企业再融资有显著影响。另外事前实控人可能利用职权便利“掏空”公司,例如大股东资金占用问题,事后影响后续项目推进。3)上市公司财务真实性广受质疑。康得新、康美以及近期承兴国际事件,引起市场对公司财务真实性以及供应链金融领域风险的担忧。18年企业财务真实性有所恶化,18年全部A股上市公司审计结果为非标意见的占比同比上升2.84个百分点。18年末信用债发行人中18年年报被出具非标审计意见的同比增加21家。4)金融刚兑被打破。包商接管超预期,事发后同业存单推迟或发行失败的金额显著上升,中低等级同业存单收益率与高等级出现明显分化;非银机构在银行间融资难度上升,有的非银机构产品户甚至面临“一刀切”的情况。5)债券结构化发行受阻。结构化发行本质上将企业信用转化为金融机构的信用,而金融刚兑被打破后,结构化发行难以为继,部分依赖结构化发行融资的主体信用风险上升。6)商誉集中减值爆雷。今年一季度,上市公司商誉集中爆雷,主因一方面部分上市公司已过业绩承诺期,本来递延的商誉减值开始计提;另一方面,近几年A股商誉的不断膨胀,证监会发布风险提示并强化商誉减值的制度规范。
为何爆雷?无序加杠杆遭遇金融去杠杆!1)民企违约:企业激进扩张+金融去杠杆。去年信用违约潮发生的原因是去杠杆导致信用收缩,并且影子银行萎缩,非标到期难续。过去广义货币M2增速较高,那些前期通过加杠杆的方式过度融资,进行扩张的企业,当去杠杆的大潮来临,则会出现种种问题。2)质押回购爆雷:同业信用扩张+金融刚兑打破。金融同业刚兑的存在导致同业信用泛滥,结构化发行大行其道,而在包商银行事件后,同业刚兑被打破,质押回购交易中作为抵押品的债券的信用风险被重新审视,在难以有效判断是否是结构化发行的情况下,只能一刀切,非银机构融资难度大增,甚至出现了回购交易的违约。3)P2P、商誉爆雷:野蛮生长+监管政策收紧。P2P行业是前期无序扩张,而后随着监管加强被动淘汰资质较差公司的典型案例。企业商誉不断膨胀,在监管加强之下,风险暴露最终形成年初的“商誉雷”。
货币高增时代落幕,信用投资回归基本面。1)货币高增不再。从08年到17年,中国广义货币M2从40万亿翻了4倍到167万亿,同时代表影子银行的银行理财从5300亿翻了60倍到30万亿,但截止19年6月份,中国广义货币M2增速为8.5%,仅为过去10年增速均值15.4%的一半左右。而银行总负债增速截至19年5月下降至仅有8.1%。货币增速下降,企业无序加杠杆扩张的时代或将结束。2)刚兑不断打破。超日债违约打破了信用债刚兑,天威、二重、东特钢等债券违约打破了国企刚兑,包商被接管打破了金融刚兑,目前仅剩公募城投债仍金身未破,但城投非标刚兑早已打破,城投信仰也已不断弱化。靠信仰投资信用债的时代早已一去不返,刚兑的逐渐打破意味着信用风险暴露的市场化程度提高,未来这一过程仍将持续。3)制度日渐完善,劣汰而优胜。一则关停影子银行,清退无效的融资需求,二则对于权益市场,借鉴美国成功的经验,完善退市制度,三则对于债券市场融资方面,堵住“偏门”,限制发行人通过协议式回购进行结构化发行融资。总结来看,随着货币增速下降、刚兑打破、相关制度逐渐完善,未来仍会有雷区不断暴露,主要集中在基本面不佳的领域和主体,信用定价有效性将不断提高,而信用债投资也将回归基本面。
1。回首2018,信用领域爆过哪些雷?
信用领域“爆雷”事件一直层出不穷,除单纯的公司经营情况恶化导致的公司股债价格下跌之外,一些“黑天鹅”事件也引起市场的关注,过去一年曾出现过的雷区主要有P2P的跑路潮、民企流动性危机以及违约潮、上市公司股权质押爆仓以及城投非标违约等。
去年3季度P2P行业爆雷不断。根据第三方机构网贷之家的统计数据,去年7月及8月P2P问题平台数量激增,分别有200个及111个,从涉及地区看,问题平台多分布在江浙沪地区,后蔓延至北京和深圳,其中不乏累计成交额超百亿的平台,集中式的爆雷也引发市场广泛关注。
民企出现流动性危机,债券频繁爆雷。18年去杠杆下信用收缩较为明显,其中一个表现就是民企融资难问题,而资金链的断裂使得民企面临流动性危机,上演了一波民企违约潮,去年全年民企净融资额约为-789亿元,18年全年违约民企债券涉及余额约为1043亿元,而18年以前违约民企债券涉及余额仅有约438亿元。
股权质押风险凸显,中小民企成爆仓重灾区。去年股票市场表现低迷,上证综指从高点到低点回撤幅度最高达30%,不少公司大股东面临质押股爆仓压力。跌破平仓线的公司主要集中在机械设备、医药生物、化工等行业,这也是质押规模居前的几个行业。传媒、纺织服装、计算机、轻工制造股权质押市值占行业市值比最高,而这些行业是大部分中国中小民营企业集中从事的行业,尤其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
融资收紧城投风险有所暴露,出现多起城投非标违约事件。2016年下半年开始,中央持续规范地方政府融资行为,50号文、87号文限制了通过政府购买、伪PPP等获取贷款,而去年资管新规和委贷新规、银信合作新规等又约束了非标融资,去年中发改委对城投海外发债监管也有所加强。融资受制约的情况下,去年城投风险事件增多,出现多起城投公司非标违约事件,频发的信用事件使得资本市场上城投信仰一再被削弱,反过来更加剧了平台融资的困难程度。
2。 今年以来信用领域雷区仍多
2.1民企债券违约仍甚
2019年上半年债券违约仍较为频繁,其中爆雷较多的仍为民企。截至2019年7月17日,19年新增的24家违约主体中,民营企业共有21家,占违约主体数的87.5%,共涉及债券余额469亿元;18年全年新增违约主体共45家,其中民营企业37家,占总体的82%,涉及债券余额1043亿元。
19年部分债券违约事件对市场影响仍然较大,得到市场的广泛关注,例如康得新、中民投以及东方园林等民企违约。康得新存贷双高财务造假的问题将在后文详细叙述。
2.2 民企实际控制人风险
7月以来截至10日,A股市场已有4家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被有关机关刑事拘留或批准逮捕,引起市场的关注,包括ST天宝(002220.SZ)、新城控股(601155.SH)、*ST鹏起(600614.SH)及博信股份(600083.SH),其中发行人名下尚存债券的有新城控股及天宝食品(其中天宝食品债券已在今年3月8日进行展期,4月9日未按时兑付回售款和利息,构成实质违约)。
民企由于企业性质原因,实控人发生较为恶劣的违法违规事件将对公司经营产生一定影响,短时间内体现在股债价格上。我们整理了19年以来截至7月11日,民企上市A股中实控人被立案调查以及逮捕的个股案例(删去了已经出现财务状况问题的挂名ST及*ST的公司,以及发生过债券违约的公司),大致有9家,分别是方盛制药(603998.SH)、深大通(000038.SZ)、元成股份(603388.SH)、熊猫金控(600599.SH)、太平鸟(603877.SH)、派生科技(300176.SZ)、新城控股(601155.SH)、大智慧(601519.SH)以及博信股份(600083.SH)。民企实控人爆出存在违法违规行为后,大部分公司股价连续跌停,债券大幅折价,其中新城控股截至2019年7月12日尚存债券余额约310亿元,剩余量较大。
民企的实控人风险主要体现在,民企风格受实控人影响较大,实控人情况对企业再融资有显著影响。以过往违约的15亚邦CP001为例,2016年1月26日亚邦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长许小初因个人原因应相关部门协助调查。此后,16年2月5日公司发布短融兑付不确定性的风险提示公告,公告中称,因董事长(实际控制人)应相关部门协助调查的影响,造成部分银行收贷、压贷,融资渠道受阻,公司资金链紧张,虽积极筹措资金但仍存在兑付不确定性。此后15亚邦CP001实质性违约。这个案例说明,民企实控人被调查会引起相关资金方例如银行等对该企业风险偏好降低,进而影响后续的资金来源。
实控人风险另一项是对企业经营的影响,一方面体现为事前实控人可能利用职权便利“掏空”公司,另一方面则是事后影响后续项目推进。以*ST鹏起为例,19年7月10日公司公告称,公司实际控制人兼董事长张朋起新增资金占用和违规担保合计约 3.5 亿元,后被刑事拘留。此前6月28日公司在对上交所年报问询函的回复中称,其他应收款期末余额及预付账款期末余额中款项性质属于实际控制人对上市公司的资金占用共计约6亿元。实际控制人对公司资金占用金额巨大,严重影响了公司正常经营。此外,*ST大洲的审计报告意见中也提到其第一大股东及关联方大额占用其资金。对于项目后续推进,当实控人被抓后,企业信用可能受损,推进情况可能受到一定影响。
对民企的尽调除了公司本身经营状况外,对其实控人以及高管的道德品行、行事风格进行了解也必不可少,同时关注民企公司治理问题可能给公司带来的负面影响。
2.3 上市公司财务真实性广受质疑
今年部分企业财务造假问题受到市场广泛议论,比如康得新、康美财务问题以及近期承兴国际事件,引起市场对公司财务真实性以及供应链金融领域风险的担忧。
康得新货币资金占总资产的比重在2015年之后一直处于40%以上水平,但在今年却依然违约,背后的存贷双高存在大股东占用资金的问题。从债券暴雷,到公布可能被实施重大违法强制退市,股债价格大跌,股票已于7月8日停牌。康美药业去年12月收到证监会调查通知书,并且今年多次收到交易所问询函及监管工作函,并于今年4月30日发布《关于前期会计差错更正的公告》,其中提到“2018年之前,康美药业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费用及款项收付方面存在账实不符的情况”,并被年报审计师出具非标审计意见,其股价及债券净价从去年12月初的11.23元和73.4元跌至今年7月11日的3.44元及14元。承兴国际事件则是在其实控人被刑事拘留后,美股上市公司诺亚财富发布公告称,旗下歌斐资产管理的一只信贷基金,为承兴国际控股相关第三方公司提供供应链融资,总金额为34亿元人民币,其底层资产主要是向承兴国际相关方就其与北京京东世纪贸易有限公司之间的应收账款债权,但京东发布公告称,应收账款合同为承兴国际伪造。作为资产管理人的歌斐资产,并未对底层资产真实性进行核查。这也引起了市场对供应链金融领域风险的担忧。
18年企业财务真实性有所恶化,A股上市公司及发行信用债企业18年年报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家数及占比较17年有所提升。从会计师对企业的审计结果发表的意见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企业财务真实性,18年全部A股上市公司共有3630家,其中审计结果为非标准意见的有217家,占5.98%,较17年年报非标准意见比例上升2.84个百分点。以18年末广义信用债(所有债券中除去利率债)发行人为样本,并且剔除时间节点之前已发生违约的企业,其中18年年报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共有86家,而相同样本的企业17年年报审计结果为非标意见的仅有65家,同比增加21家。此外部分内地在港股上市公司也包括一些审计师发现问题但与企业无法达成一致主动辞任的事件,例如锦州银行等。
以18年上市A股公司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为例,审计师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而被出具无法审计意见的公司多已“带帽”,部分已面临退市风险,
2.4公司计提大量商誉减值
2019年1月末上市公司陆续在证监会规定截止日前发布2018年报的业绩预告,集中引爆了一批业绩地雷,引发市场恐慌,而此次A股业绩雷的鲜明特点是业绩大幅亏损的理由多数涉及商誉减值事项
2018年度业绩预告负面的企业中,涉及商誉减值事项的企业占四分之一。2018年度业绩预告负面(首亏、续亏、略减、预减)的企业共有972家,业绩变动理由涉及商誉减值事项的公司就有246家,占比25%。业绩预告变动原因涉及商誉减值的上市公司是当时业绩雷的“主力军”。在所有发布业绩预告的上市公司中(截至19年2月12日),净利润上限低于-20亿元的有33家,净利润上限介于-10亿元与-20亿元的有61家,而预计计提商誉减值的上市公司在上述两个区间段分别占比58%和64%,远远超过12%(涉及商誉减值的业绩预告占所有业绩预告样本的平均比例)。
从行业来看,预计计提商誉减值的上市公司主要分布于传媒行业、机械设备行业和电器设备行业。共计307个预计计提商誉减值的样本公司,来自传媒行业的企业一共47家,占比15%;其次来自机械设备行业的企业有35家,占比11%;来自电气设备行业的企业有30家,占比10%。此外,来自计算机行业、医药生物行业的企业也较多,均为29家。
商誉爆雷的原因,我们总结为三条,一方面年初的时候,部分上市公司已过业绩承诺期,上市公司本来递延的商誉减值开始计提;另一方面,近几年A股商誉的不断膨胀,巨额商誉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黑天鹅”,证监会发布风险提示并强化商誉减值的制度规范,进一步促进商誉雷的出现;最后,上市公司存在财务洗澡和过度减值嫌疑,在业绩不好的年份企业倾向于利用盈余管理手段过度制造亏损,以便于后续轻装上阵,给未来留有财务数据好转的机会
2.5 包商银行被接管打破金融同业刚兑
5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公告:鉴于包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出现严重信用风险,为保护存款人和其他客户合法权益,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有关规定,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决定自2019年5月24日起对包商银行实行接管,接管期限一年。包商银行也是继1998年海南发展银行被人民银行宣布关闭后,第一家被监管机构接管的商业银行。
此后,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新闻发言人就接管包商银行问题答记者问中提出:对于接管前的个人储蓄存款,本息由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和存款保险基金全额保障,各项业务照常办理,不受任何影响;接管前的对公存款和同业负债,5000万元(含)以下的对公存款和同业负债,本息全额保障;5000万元以上的对公存款和同业负债,由接管组和债权人平等协商,依法保障。
而据财新周刊报道,对公债权人先期保障比例不低于80%,同业机构不低于70%,其余部分允许继续保留债权,依法参与后续受偿,进一步来说,在5000万元以上的同业负债至少兑付70%的基础上,5000万元到1亿元的同业负债保障本金;1亿元到20亿元的同业负债,兑付不低于90%本金;20亿元到50亿元的同业负债,兑付不低于80%本金;50亿元以上的同业负债,兑付不低于70%本金。
在国内经济面临一定不确定性,且贸易摩擦风险加大的背景下,直接以接管的方式处理包商银行信用风险问题,负债未全额兑付也有打破刚兑的意味,超出市场预期。
包商被接管后金融刚兑被打破,短期一方面对于中小银行来说,同业存单推迟或发行失败的金额显著上升,中低等级同业存单收益率与高等级出现明显分化;另一方面,非银机构在银行间融资难度上升,有的非银机构产品户甚至面临“一刀切”的情况。
2.6 债券结构化发行受阻
结构化发行一般是指两种情况,一种为发行人购买资管产品的劣后级,这种情况下可以对原本产品进行增信,增加平层产品投资人的保障;第二种为发行人通过购买平层产品进而购买自身发行的债券,并寻找过桥资金方认购另外一部分产品(产品金额一般少于发行人认购部分),然后资管产品的管理人通过质押式回购的方式拆借资金,归还过桥资金方的资金,最终完成发行,并滚动拆借以维持资管产品正常存续,这种方式下债券发行人相当于以少部分自有资金以及拆借的利息筹集更高额度的资金,并且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发行成本。我们所指结构化发行如非特殊指明,均为第二种方式。
结构化发行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因为当融资环境没有改善并且市场风险偏好较低时,部分企业债券发行难度较大且融资成本较高,并且去年影子银行被整顿,非标融资也趋于收紧,结构化发行可以使企业融到资金,并且降低成本,所以去年以来结构化发行较为盛行。一般结构化发行较为明显的表现形式为,资管的产品户中基本只持仓某只债券。
结构化发行一定程度上将企业信用转化为金融机构的信用,来维系债券的存续。这就使得这种方式发行的债券,所面临的信用风险除了企业自身所有的,还有金融机构带来的一部分。例如当包商银行事件后,同业刚兑被打破,金融机构自身的信用资质受到市场质疑,市场风险偏好下降明显,而质押式回购时逆回购方其实较难识别质押券是否为结构化发行产品,使得质押式回购市场中,产品户面临“一刀切”的状况。结构化产品无法持续滚动杠杆,则会面临被动去杠杆的情况,债券被迫折价抛售,加剧信用风险。
3。为何爆雷?无序加杠杆遭遇金融去杠杆
3.1民企违约:激进扩张+金融去杠杆
去年信用违约潮发生的原因是去杠杆导致信用收缩,并且影子银行萎缩,非标到期难续。去年在去杠杆的背景下,效果逐渐传导到实体企业,尤其是中低评级企业发债较为困难,融资面临较大约束,同时影子银行监管趋严,银信合作新规、委贷新规从供给端压缩,资管新规从需求端限制,非标持续萎缩,社融口径下的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承兑汇票增速均明显回落,对非标融资依赖大的企业或面临到期难以接续的境况。18年3月至12月非标净增量均为负值,全年净增非标融资额约为-2.9万亿元,其中信托及委托贷款净减少2.3万亿元,而17年全年净增非标融资约3.57万亿元,18年净增规模较17年大幅下滑。
过去广义货币M2增速较高,那些前期通过加杠杆的方式过度融资,进行扩张的企业,当去杠杆的大潮来临,则会出现种种问题。从微观角度来看,我们选取18年新增违约的民企(剔除了缺少年报数据的个别公司)作为样本,共34家,对其整体的负债增速进行计算,可以看出18年之前整体负债增速较高,15年达到27.3%,而18年转负为-2.26%,说明18年去杠杆的情况较为明显;而就个体来看,15-17年,34家违约民企中,负债增速最高的分别达到662.8%、166.72%以及612.03%,说明前期部分企业加杠杆扩张较为明显。
3.2 质押回购爆雷:同业信用泛滥+打破刚兑
金融同业刚兑的存在导致同业信用泛滥,结构化发行大行其道,而在包商银行事件后,同业刚兑被打破,质押回购交易中作为抵押品的债券的信用风险被重新审视,在难以有效判断是否是结构化发行的情况下,只能一刀切,非银机构融资难度大增,甚至出现了回购交易的违约。
3.3 P2P、商誉爆雷:野蛮生长+监管政策收紧
P2P暴雷是行业前期无序扩张,而后随着监管加强被动淘汰资质较差公司的典型案例。2007年网络贷款开始在国内出现,P2P出来后,因为一开始的监管空白,作为互联网金融平台的P2P,不但可以吸收资金,还可以不受区域限制放贷,同时又不用像小贷交纳沉重的税赋,有非常大的监管红利。同时由于从开始出现到发展初期没有被纳入金融监管,导致 P2P网贷行业的进入门槛非常低,平台公司激增。在2014年初P2P运营平台数量只有657家,贷款余额只有不到309亿,但到了14年底,运营平台数量激增到2290家,贷款余额突破1000亿规模,此后规模继续快速扩张,截至到18年6月底,P2P运营平台数量有1836家,贷款余额接近1.32万亿规模。
自2016年开始监管层面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文件,2017年2月银监会发布《网络借贷资金存管业务指引》,同年8月出台《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信息披露指引》,再结合此前银监会联合工信部、工商局在2016年11月发布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备案登记管理指引》,网贷行业银行存管、备案、信息披露三大主要合规政策悉数落地,并与2016年8月24日发布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共同组成网贷行业“1+3”制度体系。17年12月,P2P网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向各地P2P整治联合工作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做好P2P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整改验收工作的通知》(57号文),要求各地在2018年4月底之前完成辖内主要P2P机构的备案登记工作、6月底之前全部完成;并对债权转让、风险备付金、资金存管等关键性问题作出进一步解释说明
监管要求下,一部分平台主动退出或选择停业转型,并且平台违约事件频发,逐渐引发了整个行业的恐慌,投资者挤兑的现象进一步加剧了流动性风险上升,一些规模较小、业务链条不完备的平台很可能因此被迫清盘。
企业商誉不断膨胀,在监管加强之下,风险暴露最终形成年初的“商誉雷”。近几年A股商誉的不断膨胀,巨额商誉或藏非理性并购的风险,投资市场过热滋生跨界并购和题材炒作的现象。2018年第三季度全A股的商誉共计14486亿元,占A股净资产比重也已经达到了3.72%,巨额商誉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黑天鹅”。2018年11月证监会发布《会计监管风险提示第8号——商誉减值》,要求企业定期或及时进行商誉减值测试,至少每年年度终了进行减值测试,且不得以业绩承诺期间、业绩承诺补偿为由不进行测试;要求上市公司在年报、半年报、季报中披露与商誉减值相关的所有重要、关键信息等等。上述监管信号督促上市公司及时、充分计提商誉减值,逐步释放商誉“堰塞湖”。
4。 货币高增时代落幕,信用投资回归基本面
货币增速下降,企业无序加杠杆扩张的时代或将结束。从08年到17年,中国广义货币M2从40万亿翻了4倍到167万亿,同时代表影子银行的银行理财从5300亿翻了60倍到30万亿,算下来真实的货币翻了5倍,平均每年增长17.5%。如果从银行总负债的角度来测算中国的货币总量,在08年初只有55万亿,而到17年末已经升至250万亿,10年间增幅接近4倍,年均增速超过17%。但截止19年6月份,中国广义货币M2增速为8.5%,仅为过去10年增速均值15.4%的一半左右。而从更有代表性的银行总负债增速来看,截至19年5月的增速只有8.1%。
刚兑逐渐打破,信仰不断弱化。超日债违约打破了信用债刚兑,天威、二重、东特钢等债券违约打破了国企刚兑,包商被接管打破了金融刚兑,目前仅剩公募城投债仍金身未破,但城投非标刚兑早已打破,城投信仰也已不断弱化。靠信仰投资信用债的时代早已一去不返,刚兑的逐渐打破意味着信用风险暴露的市场化程度提高,未来这一过程仍将持续。
相关制度日渐完善,劣汰而优胜。一方面关停影子银行,清退无效的融资需求,另一方面对于权益市场,借鉴美国成功的经验,完善退市制度,科创板方面,也将实施最为严格的退市制度;对于债券市场融资方面,堵住“偏门”,对于近期对市场扰动较大的结构化发行,上交所要求各协议回购的参与主体做好日常运行风险管理工作,对新增协议回购进行审慎评估,限制发行人通过协议式回购进行结构化发行融资。此外,供应链金融领域,根据中国证券报报道,银保监会已向各大银行、保险公司下发《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推动供应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指导意见》,其中指出银行保险机构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时应坚持“交易背景真实,严防虚假交易、虚构融资、非法获利现象”,对供应链金融领域做出进一步规范。
总结来看,随着货币增速下降、刚兑打破、相关制度逐渐完善,未来仍会有雷区不断暴露,主要集中在基本面不佳的领域和主体,信用定价有效性将不断提高,而信用债投资也将回归基本面。
(文章来源:姜超宏观债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