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扩展资讯

2020年春,口罩的疯狂

来源:     编辑:      2020-02-24

几起几落,中国的口罩行业头上似乎盘旋着某种魔咒, 直到这一次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口罩再一次站到了历史的前台。

文/ 崔小花

10年后,你会如何回忆我们正经历的2020年春?

当我敲下这段文字的时候,新型冠状病毒还在肆掠人间。

2020年的春节安静而疯狂地到来,新年的气氛还未及发酵,新型冠状病毒便以其强大的传染性和杀伤力惊惶了全中国。人们的生活方式、办公方式、社交方式被迫改变,大家微信里讨论的话题再也不是工作、时尚、旅游或者亲子育儿,而是:“哪能买到口罩?”

口罩,因为一场疫情突然跳上台面,成为灾难中人们的生活必须品,甚至是战略物资。也有人调侃说不戴口罩上街无异于裸奔。

10年后,也许时间会冲刷掉我们对于这次疫情大部分的记忆,但口罩必将会与这一段特殊的时光纠结,成为这代人最深刻的春节记忆。

失控的口罩

“1月21日,一早起来就发现店里的口罩卖空了!” 陈莲在淘宝经营着一家五金店,也代理了一些国外品牌的劳保口罩,她的口罩库存在20日晚间被抢购一空。而同一时间,惊讶于口罩销售数据的店家绝不止陈莲。

1月20日晚间,钟南山确认了新型冠状病毒具有人传人的特点,而阻断病毒人际间传播的最好方法就是佩戴口罩。

几乎一夜之间,便利店、药房,甚至是五金器材、装修建材店的口罩都被抢购一空。

统计数据显示,1月20日、21日两天,仅淘宝平台就售出了8000万只口罩,相当于每天4000万只的销量。1月20日后的四天内,京东平均每天销售3600万只左右,仅1月22日一天,口罩销量环比上月日均增幅高达48倍。

尽管卖出了如此多的口罩,还是有许多人从春节前到现在,一只口罩也没能买到,没有任何过度,全中国陷入了“一罩难求”的局面。

中国到底缺不缺口罩,这个问题放在一个月前大概谁也不会去思考。

是的,世界一半以上的口罩都来自中国,国内口罩日产能可达2000万只,年产口罩的能力在45亿只。拥有如此庞大的生产能力,我们会缺口罩?

但在突发的疫情面前,医护人员、患者、家属、普通老百姓以及广大农村居民,每个人、每一天都离不开口罩。而大部分的医用一次性口罩每四小时需要更换一次。在武汉抗疫前线,口罩消耗的速度更是惊人。疫情一天不下去,口罩一天不可少。

这种海量的需求,叠加上中国14亿的人口基数,我们几乎无法去量化到底需要多少口罩?

世界需要的,中国就可以满足;中国需要的,全世界也满足不了。一个小小的口罩让我们认识到,中国虽然被称为“世界工厂”,但在消费品这件事上,中国既是母亲,也是个嗷嗷待哺的婴儿。

14亿人的中国,当人人都争着想要得到一样东西的时候,这是世界上任何一家企业或者政府都无法担当得起的。

中国口罩沉浮史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不仅将口罩送上了神坛,也让口罩产业这个原本不起眼的小门类再一次站到了公众视野的聚光灯下。

回顾上一次口罩在中国“奇货可居”还是在17年以前。

2003年的开端与今年有着惊人的相似。那年春天,SARS席卷中国大地,全中国第一次陷入了“口罩荒”。

经历非典疫情洗礼,2003年成为中国医疗器械普及化的关键之年,而其后的17年,中国的口罩产业链几经浮沉。

2003年非典之前,中国生产口罩的厂家并不多,非典期间以及之后出现过一轮短暂的井喷。

相应的,中国制定了各种标准以推进医疗器械类产业的发展,比如《GB19083-2010医用防护口罩技术要求》。同时,国家食药监局也下发了《关于将医用防护口罩等产品列入国家重点监管医疗器械目录的通知》,并将医用防护口罩和医用防护服列入《国家重点监管医疗器械目录》。

在政策的扶持下,口罩产业经历了两年相对平缓的发展期。好景不长,随着非典渐渐从人们的记忆里淡忘,与之相伴的口罩产业也逐渐进入低谷。

直到2009年4月,甲型H1N1流感肆虐全球,口罩又随即火了起来,甚至带动了生产原料的价格一路疯涨。

这场被称作做“猪流感”的疫情发端于美国,在中国本土影响并不大,大多数的口罩需求来自海外。国内没有市场监管、没有涨价禁令,企业按照自己对市场的判断扩建产能。

H1N1疫情在当年7月份基本得到控制,如雨后春笋般疯长起来的口罩一夜之间卖不动了,许多口罩及原料企业刚投入成百上千万建成的生产线顿时被打入冷宫。中国很多口罩和无纺布企业第一次尝到盲目扩张的滋味。

后来,城市化进程加剧,工业化污染进一步侵蚀着我们的生活,“雾霾”成为年代关键词,口罩也再一次受到重视,口罩行业稍微得到了喘息。但随着雾霾消散、医药控费,口罩行业又一次陷入了沉寂。

几起几落,中国的口罩行业头上似乎盘旋着某种魔咒, 直到这一次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口罩再一次站到了历史的前台。

据统计,全国卫医护人员每天在岗大约1200万人。

2019年我国的最大口罩产能是每天2000多万只,即使现在全国22个重点省份口罩产量已经恢复到接近2019年的最大产能,但最紧缺的N95口罩日产量占比还不到1%。

所以,即便每个医护人员日均消耗仅2个口罩,当前的产能连医护人员的需求都无法满足。口罩产业在今时今日,拥有了太大的想象空间。

中国为何难觅一线口罩品牌

据统计,1月21日-27日,电商平台上搜索量前三的口罩品牌分別是:3M、稳健和霍尼韦尔,除稳健外,其余都是清一色的外资品牌。

事实上,这样的局面已经延续多年。如果按照防霾口罩领域计算,3M口罩可能占有国内市场大概90%的份额。而从各地查获的假口罩来看,3M也是中招较多的品牌,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消费者的需求。

3M口罩进入国人的视野要回溯到2003年的SARS时期。

那时候,医院里医生们佩戴的口罩、防护服以及医用消毒水等防护用品上几乎都印着3M的品牌标识,而通过媒体的广泛传播,对3M的品牌背书作用无疑是巨大的。在普罗大众心中,医生的专业度给3M这个牌子镀上了金边。

其后,2013年雾霾袭卷中国,人们认识到了PM2.5的威力,3M再一次以强大的防护力使其品牌认知在国人心中稳稳扎根。

而此次不期而至的新冠肺炎疫情,不仅显示了中国卫生防护用品产能上的应急生产能力有限,也暴露了在高端卫护用品领域对国际品牌的依赖。在防护口罩方面,仅3M和霍尼韦尔两家就在中国拥有大量的市场份额,尽管口罩只是它们千亿产业帝国中不起眼的一个副业。

这不禁让人发问:以在国内的发展来看,国产品牌与3M等国外品牌的口罩在时间上几乎是同步的。且我国口罩产业日最大产能2000万只,年产量占全球约50%,为何就杀不出一个能够匹敌3M的口罩品牌?

这似乎又回到了中国制造颇为人垢弊的老问题。与国外口罩品牌分类明确、科技含量高相对比,我国的口罩行业显得原始而粗放。

口罩生产看上去技术含量很低,实际上要保持高过滤能力和低呼吸阻力,并不简单。3M利用细小的纤维和静电吸附,让口罩既能透气又能过滤极为细小的病毒粉尘等。

并且,因为需要销售到世界各地,所以3M的口罩具有中国、美国、欧盟3大系统的认证。简单来说,N/R/P系列是美国标准,KN/KP系列是中国标准,FFP系列是欧洲标准,数字越大防护等级也越高。

相对于3M等国际品牌的标准化管理和高研发能力,中国的口罩企业明显具有低门槛、小规模的特点,且大多数企业为代工模仿。

中国纺织品商业协会统计,口罩企业2013年之前约有500家左右,而2017年已经近1000家。近几年口罩行业产量年均增长速度超过了15%。但这其中获得“医用口罩注册证”及“医用口罩生产许可证”的企业,仅有364家。这个数字对于中国“世界工厂”的称号而言,显得太不起眼了。

新冠肺炎疫情当下,面对巨大的口罩缺口,当务之急要解决的还是提升自身产能。令人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大企业跨界生产口罩,加入了与新型冠状病毒的赛跑。

比如,富士康的口罩生产线,日产量可达200万左右;中石化是最大的口罩原材料供应方,口罩生产线也已经建好投产。

汽车企业也纷纷加入口罩的生产中,上汽通用五菱联合其供应商建了12条口罩生产线,日产量预计达到200万左右;比亚迪产能最大可达500万只/天;广汽、陕汽也已经加入。

纺织服装类企业中,水星家纺、三枪内衣、华纺股份、红豆、报喜鸟等公司都建立起了自己的口罩生产线;纸企中,润美纸业、中顺洁柔纸业等2月初就开始援助口罩生产;纸尿裤企业爹地宝贝3月的日产能有望突破350万,其中100万将是医疗口罩;制造业企业中,包括OPPO、三友化工、和硕等制造/代加工企业也加入到了口罩的生产行列。

有了这些大企业的赋能,相信不仅能缓解这次疫情的口罩压力,更能在疫情平息之后,加大自主创新提高研发能力,将中国以口罩为代表的卫护产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