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央行动态

科创板减持更多是情绪冲击

来源:     编辑:      2020-07-28

大股东及高管(产业资本)作为上市公司信息最充足的股东,历来被认为是相关股价的风向标。当产业资本减持,通常被市场认为股价脱离基本面的信号,对股价形成冲击。

而最近A股行情逐步活跃后,各种减持套现凶猛。历史上看,减持同股价呈现明显负相关。

根据统计2020年年内,A股重要股东的净减持规模已经超过3117亿,尤其是7月份行情向好之后,清仓的都不少。整体来说当前减持规模属于历史高位。


从减持规模的行业分布情况来看,上半年净减持规模最高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医药和 TMT(电子、计算机、传媒),这些行业上半年涨幅可观,一定程度增强股东减持动力。



7月以来,减持规模较高的行业包括电子、家电、医药等,分别净减持 30 亿元、28.5 亿元和 24亿元。



本轮科创板减持更多是短期冲击


除了A股的整体减持,市场对科创板的减持格外关注。7月23日晚,九家上市公司齐发布股东减持股份计划公告,除了中微公司外,包括光峰科技、西部超导、乐鑫科技、瀚川智能、嘉元科技、容百科技、沃尔德和新光光电在内的八家公司均采用集中竞价、大宗交易的方式进行减持。


甚至部分观点认为,今天A股大跌部分原因是因为科创板减持。一时间,科创板减持犹如过街老虎,人人喊打。


但本轮减持主体看,并非来自大股东,而是来自于资本市场的投资机构为主,多为创投公司。且这些公司多为持股多年的老股。


因为科创板开板前,证监会对“突击入股”有过专门规定:申报前6个月内进行增资扩股的,新增股份的持有人应当承诺:新增股份自发行人完成增资扩股工商变更登记手续之日起锁定3年。


而当前科创板开板刚满一年,最近被减持的科创板公司,其相关股东不少都是早期就已经投资上市公司。自身的产品或资金已经到了赎回期,减持更多的是来自于产品运作方面考虑。并非是看空科创板的长期投资价值。


此外,通过对比创业板,可以发现减持反而提供了买入机会。


2009年10月30日创业板首批28家公司登陆资本市场,2010年2月1日迎来第一批解禁。从创业板解禁经历来看:


1)解禁前1个月和解禁后3天,28家公司跑输市场,解禁后1个月跑赢市场,呈现深V型。

2)解禁前下跌呈现“快速调整”(急跌而非阴跌),解禁当日下跌5%左右。


 

关注科创板财富效应带来的房价机会


7月20日,支付宝母公司蚂蚁科技集团(原蚂蚁金服)宣布,将启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和香港联交所主板同步上市。有网络上的段子说最利好的是杭州房价。


 

但有时候戏言恐怕是真的。


历史的经验表明,每一轮深圳股市发行体制的改革,都会带来当地经济增速的提速和财富效益的溢出。


每次深圳股市融资改革推出,比如2004年5月推出中小板和2009年创业板的推出,都会伴随着深圳房价的上涨。主要原因还是股市财富溢出效益导致的。


比如一些在创业板上市的企业家及相关利益者,可以通过股票利得收益的套现来购买当地房产。这种财富效应的溢出是非常显然的特征。


截止当前,科创板116家上市公司来自15个省的37个城市,前五个省份(含直辖市)为:江苏(23家)、北京(20家)、广州(20家)、上海(17家)、浙江(11家);前五大城市分别为:北京(20家)、上海(17家)、深圳(11家)、苏州(10家)、杭州(6家),其余19座城市各有1家科创上市公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