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央行动态

政策定调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有哪些投资机会?

来源:     编辑:      2020-08-05

发生了什么?


自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首次提出“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来,双循环这一表述从“逐步形成”演变为政治局会议的“加快形成”,紧迫性有所提升。


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仅是下半年的工作重点,也是政策中长期发力的方向。

如何理解国内大循环?背后的投资机遇又有哪些?


为什么发展国内大循环?


习近平总书记7月21日在企业家座谈会上表示 ,在当前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下,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通过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动力,带动世界经济复苏。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


在疫情冲击下,国际经济增长陷入低迷,外需严重萎缩。联合国贸发会近期发布的全球贸易报告称,新冠疫情造成的贸易收缩比金融危机更严重,今年一季度国际货物贸易额下降约5%,预计二季度将下降27%。世界贸易组织(WTO)也称,疫情或导致2020年全球贸易下降三分之一。


雪上加霜的是,与此前市场预期的疫情将在二季度得以控制不同,海外疫情仍在继续蔓延,这势必会阻碍全球经济重启的步伐,在疫苗还未出台的背景下,难以判断全球经济何时可以回归常态。


如果疫情仍属于短期冲击,那随着英国脱欧、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逆全球化潮流抬头的趋势则可被视为发展国内大循环的中长期驱动因素


近期中美互相关闭领事馆、美国收紧对华科技出口限制,字节跳动旗下tiktok剥离在美业务等,均表明中美紧张关系进一步升级,中美对抗可能会常态化。

中国加入WTO以来,受益于全球化红利,经济总量显著扩张,中国制造业已经深度嵌入全球产业链,接入世界经济的“外循环”。但在疫情不确定性较大、逆全球化背景下,全球供应链存在脱钩压力,中国经济亟需发展“内循环”来对冲逆全球化风险


如何发展内循环?


内需是发展国内大循环的基础。2018年中国消费总额达7.65万亿美元,是全球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内需市场广阔。但受收入水平限制,大部分居民消费仍集中在价格低廉的必选消费上。高收入人群的消费又因为高关税等原因外流。据测算,中国居民海外消费的体量在万亿人民币以上。预计政策制定者会通过收入分配改革、稳就业等提高居民收入,推动消费升级,期间汽车等优质国产品牌认可度或会不断提升。海南自贸港等免税政策,则将鼓励海外高端消费回流至境内,进一步推动消费内循环的发展。建议关注中国中免、李宁、珀莱雅、网易等。


另一方面,当前中国服务消费仍在初级发展阶段,其发展潜力巨大。根据恒大研究院数据,2019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经达到12.6%,叠加生育率下行趋势,预计2022年中国将进入占比超过14%的深度老龄化社会,2033年左右进入占比超过20%的超级老龄化社会。随着国家政策向现代服务业倾斜,预计医疗服务、物业、社会服务等行业将得到更好发展。建议关注,爱尔眼科(医疗服务)、保利物业(物业)、顺丰控股(快递)等。


在产业内循环方面,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全的产业链,但是以低附加值产品为主导,产业升级、自主创新滞后,核心环节“卡脖子”现象较为严重,政治局会议提出要“补短板和锻长板”,是制造业形成内循环的重要突破口。在中美对抗环境下,对内补齐技术短板,其重点在于自主创新和进口替代。锻长板则对应美国产业空心化的前车之鉴,对传统制造业进行互联网化、智能化等升级改造,巩固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建议关注宁德时代、蔚来(汽车)、隆基股份(光伏)、立讯精密(电子)、中兴通讯(5G)等。



此外,鉴于当前国际环境不稳定因素较多,境外上市企业纷纷回流,国内资本市场或也迎来较大的“内循环”机遇,预计中金等头部券商,以及恒生电子等金融科技部门将因此受益。


内循环下的资产配置建议


中国是坐拥14亿人口的大市场,扩内需固然值得期待,但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企业也将面临激烈的竞争环境,能厮杀胜出的企业将是少数。


此外,近几年来中国经济增速已经从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在中国经济恢复正常后,中国经济仍将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经济下行压力仍较大。


存量经济下更多的竞争者和更小的蛋糕会对周期类资产不利,目前看来,低估值周期股在当前经济复苏下仍有估值修复的动力,但难有大发展,成长股仍将具备长期的发展空间。


同时,在内循环为主体的战略下,以新经济为主导的科技板块和扩内需对应的消费板块前景更为明朗,建议关注业绩表现较好的龙头企业。


从短期来看,下半年经济发展不确定性较大、居民消费依旧乏力,基建投资仍会是扩内需、稳增长的重要抓手,有望带动传统基建产业链上游建材、中游工程机械和重卡的需求。例如,7月重卡销量突破14万辆,同比增长89%,4、5、6、7月重卡销量的月均涨幅达到70%左右。建议关注潍柴动力、海螺水泥、中国建材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