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蓝星有史以来最具影响力的区域贸易协定——RCEP(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在印度退出的情况下正式签署了。
我对经贸的东西不大懂,平时也不太关心这方面的事儿,但RCEP是个例外,因为同时关系到中国和印度,以及未来中印两国的国际关系,所以一直都非常关注这个贸易协定的内容和进展。
过去我一直都对中印经贸合作挺有信心的,因为最近这些年,印度对中国的签证政策都在不断放宽,而且我在印度明显能感觉到越来越多的中资进来。2016年前后那段时间,整个印度到处都是VIVO、OPPO的招牌,一个叠一个,再穷乡僻壤的地方都能看到,渗透力度超过任何一个印度本土品牌。你在印度找一家挂牌OV的手机店,比找厕所要容易一百倍。我当时感觉,敢情中国品牌这是要占领印度了吧。但好景不长,2017年底印度政府回过神来了,上调了包括手机在内的十类产品的进口关税,于是中国手机品牌又纷纷跑去印度建组装厂。
2018年前后,疯王满世界搞贸易施压,除了跟中国打贸易战之外,去年六月也终止了对印度的普惠制待遇,当时印度坊间有传闻,中、印、俄要组成Anti-America Gang(反美帮派)来抵制美国……那段时间我也挺兴奋地对中印在经贸、战略等领域的合作抱有幻想。
更早的时候,我还不了解印度的许多历史遗留问题,甚至觉得印度完全可以复制中国模式——印度有这么多的年轻劳动力,这么大的国内市场,不就跟中国一样吗?十分看好印度的潜力。有这种想法的远远不止我一个,2014年有个自己开厂做生意的朋友跟我在印度游玩的时候,一路上都感慨不已,看到了无数的商机,在他眼里印度简直遍地都是黄金——嗯,在我眼里印度也遍地都是“黄金”。
然而这些都是表象……
直到去年11月,莫迪宣布决定退出RCEP,我才猛然意识到——原来印度,还是那个烂泥扶不上墙的印度。
【莫迪的决定】
先来简单扫盲一下RCEP,这几天RCEP的话题很火,我就不多说了,一句话——这个协定相当于东亚版“欧共体”,但要松散得多,不关注工会、环保、政府补贴等问题。RCEP的15个成员国,将会联合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组织,而且由于各个国家比较优势的存在——有些国家原材料便宜,有些国家人工便宜,有人均GDP超过50000美元的澳大利亚和新加坡,也有不足1500美元的柬埔寨和缅甸——能够充分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优势,组团搞贸易和制造业。
既然这么好,那印度为啥要退出呢?
挑战永远都是与机遇并存的,虽然15国可以组团去虐别人,但在这15国内部,还是需要竞争上岗的。过去因为有关税壁垒等贸易保护措施的存在,国家之间的竞争并不公平,比方说日本产品卖到中国来,由于有关税,竞争力变弱,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人跑去日本拼命买买买;加入了同一个贸易协定之后,国内某些行业不得不面对更激烈的竞争——要么自我升级,要么被这个更大的市场淘汰。
所以印度退出RCEP的直接原因也很简单——自身缺乏竞争力,害怕竞争,尤其害怕跟中国竞争。
我看到刘宗义写了篇文章《RCEP没了印度,可能是一件幸事》。我觉得吧,这个话要分两半来看。国家之间签贸易协定,绝对不会是为了做慈善搞扶贫,都是奔着互惠互利去的,没有好处的协议谁会签?印度这么大的一个市场,哪个国家不垂涎?我甚至怀疑一开始拉印度入伙,说不定看中就是印度这个潜力巨大的倾销市场,不然为什么南亚其他国家一个都没来?如今没了印度,各国在出口上的损失一定不小。所以从生意角度来讲,绝对不是什么幸事。
但那篇文章最后点出的立论是有道理的——印度就是个事儿逼,从来都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让它加入进来免不了要搞事情,说不定把整个贸易协定都搞黄掉。从这个角度讲,RCEP没了印度确实是一件幸事。本来这个协议去年就该签的,印度的叽叽歪歪导致了推迟。要是印度没退出的话,估计现在也签不下来。
印度退出前不是没有挣扎过,它跟其他国家谈条件,以自己产业比较落后为由,拒绝对等开放,说白了就是——只想要机遇,却不想要挑战。印度这样做说明还是有自知之明的,之前跟东盟签的自贸协定,印度只换来了贸易赤字不断扩大。假如真的加入了RCEP并遵守协定的话,其结果大概率是印度国内市场被中国、日本、韩国等国的资本大范围血洗。
“血洗”这个词听着好像蛮吓人的,从另外一种意义上也可以理解为“输血”,不光是外国产品进来,外国资本也会进来,对印度整体经济发展有推动作用,长远来看最终受惠的是印度老百姓。但问题在于,这个推动过程中,会清洗掉大量低效率印度本土企业——主要是印度的一部分资本家与小自耕农。比如澳大利亚、新西兰的农牧产品,可能会摧毁印度现有的小农经济和食品加工业,因为印度农业严重依赖政府补贴,现代化程度非常低;印度比较强势的钢铁、橡胶制造业,则本身就是家族企业寡头垄断,具有很强的贸易保护主义性质;看来看去,印度能够输出的主要是IT服务业和制药。
要知道,在印度小自耕农是执政党的票仓,而财阀则是执政党的金主。票仓和金主觉得现在这样的日子过得挺好,他们才不管对整个国家的将来有没有好处,反正他们不想要可能让自己丢饭碗的改变和发展。
【甘地的护符】
莫迪决定退出RCEP的时候,当然不能直接说是因为票仓和金主不让他加入,在演说中表现得非常“悲壮”:“当我评估RCEP时,我必须尊重所有印度人的利益,但我没有得到一个正面的答案。因此,无论是甘地的护符还是我自己的良知,都不会允许我让印度加入RCEP。”(When I measure the RCEP Agreement with respect to the interests of all Indians, I do not get a positive answer. Therefore, neither the Talisman of Gandhiji nor my own conscience permits me to join RCEP.)
这里要划个重点——“甘地的护符”(Gandhi’s Talisman)。我没找到任何一个中文媒体解释了这个词,会把这个词不加解释就放在如此重要的讲话中引用,因为这是印度家喻户晓的一个概念,相当于我们的领导人在讲话中引用“三个代表”。Talisman是一种具有法力的护身符,这个概念出自甘地生前留下的最后的笔记之一,原话是这样说的:
继续划重点——Swaraj,这是一个印地语单词,Swa=Self,Raj=Rule,Self-rule即自我统治。Swaraj是甘地设想的一种理想化的社会机制,自我管理、自我统治、自我约束、自我服务、自给自足,提供经济保障,摆脱一切束缚,最终让所有人解脱。甘地提出了Swaraj这个乌托邦概念,却从没提过解决方案,甚至还用鸡汤体鼓励大家:我知道有人批评这是乌托邦,但我们如果不努力尝试和趋近,凭啥说不可能呢?后人把这个无法实现的乌托邦理想,变成了镜花水月的信仰——或者说“印度梦”,这个印度梦七十多年来一直都很有市场,追梦人前赴后继。
因此,票仓和金主的利益固然是不得不考量的现实因素,然而假如你理解了甘地的这段话,你就能理解莫迪退出RCEP、以及其他一些战略思维背后的心理因素,归根结底是出自对Swaraj的信仰。
我一直认为甘地是现代印度的罪人,他各种属于前现代的不切实际的想法把印度带上了一条歪路,你如果仔细辨析的话,会发现他的一生除了带歪印度之外其实一事无成。甘地本身是一个矫枉过正、反对世俗化与现代化的人,他认为印度的一切苦难都是现代化造成的,他追求的独立自主则是男耕女织式的原始经济形态,这些思想成为了后来的“甘地主义”,跟其他宗教余毒一起成为了阻碍印度经济和思想全面现代化的诅咒。事实上不管有没有甘地,印度早晚都会独立,二战后的英国无力维持殖民地、发生了全面兵变才是印度独立的根本原因,而并不是所谓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那些没有甘地领导的其他殖民地,不也都独立了吗?由于甘地生平经历的戏剧性,他的历史作用被极大地夸大了。
印度对于自己的殖民历史很矛盾,一方面对殖民者带来的文明感到很骄傲,另一方面又对当年被殖民被支配的历史有心理阴影,这种“童年创伤”使得印度在独立后非常强调独立,不愿被别国支配,不结盟运动就是这种心理阴影的体现。因此印度在很多问题上很轴,不肯跟你好好务实地谈,非要按照它的主张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一旦觉得你想支配它就会变得歇斯底里不可理喻。中印边境谈判就是这样子谈僵掉的,RCEP也是一样的道理。
莫迪不是傻子,明白印度在没有优惠条件的前提下要是加入这个RCEP根本就是羊入虎口,尤其是有中日韩澳新这五大“列强”在,印度更是毫无竞争力,除了票仓和金主的关系之外,还勾起了当年被殖民的心理阴影。虽然加入RCEP后,印度有机会得到大笔发展所需的资金,在莫迪看来却是相当于再被殖民一次,会牺牲掉印度对国家经济的支配权——因此他在演说中强调是“甘地的护符”不允许他选择加入RCEP,而“甘地的护符”归根结底就是Swaraj这一阴魂不散的乌托邦“印度梦”。
关于印度的很多问题,我是今年爆发全球疫情之后才看清楚的,让我放弃了许多过去对印度的幻想。我想起以前玩户外的时候的一条定律:长虐线是人品的试金石。想要知道一个人究竟是不是靠谱,就跟他一起走一次长虐线,因为在条件最艰苦的情况下,人会把自己最丑陋的一面暴露出来。平时生活里顺风顺水,很多矛盾可能像雷一样埋在那儿,碰到逆境才会炸。
患难见真情,患难也能见真面目。今年的全球疫情暴露了很多国家的真面目,雪中送炭的少,落井下石的多。
中印边境发生冲突之后,印度忙不迭把中国污名化,扬言“不加入任何中国主导的贸易协定”,去年退出RCEP的决定瞬间被美化成了莫迪的“先见之明”,被宣传成了对抗中国的“胜利”。阿Q看到印度,大概也会自叹不如。
我可以想象出如下场景:
财政部长:中国出口了太多东西来印度,咋办?
莫迪:加关税!
财政部长:加完税老百姓还是要买怎么办?
莫迪:再加关税!
财政部长:中国人把厂开过来了……
莫迪:杀人先诛心,就说中国侵略我们领土,发动舆论抵制中国制造!
国防部长:得令!
但印度的真面目要比其他国家更加扑朔迷离一些,因为印度不是一个充分务实的国家,不按常理出牌,很多做法你看不清背后的逻辑,必须要深挖到诸如Swaraj这样的文化根源,才会恍然大悟——原来人家这是信仰啊!
再比方说印地语里面有个词叫“izzat”,有尊严、名誉的意思,接近于中文里的“气节”,但跟中国传统文化里的“气节”又不完全一样。比如高贵的婆罗门哪怕算做错事,也绝对不能向低种姓的人认错,这就是izzat;南亚社会里有些父亲杀死自由恋爱的女儿被称为“荣誉谋杀”,也是为了izzat。
中国早就没人提“气节”了,印度社会却依然常常把izzat挂在嘴边提,各种宁折不弯、宁死不屈,这反映的就是一种群体思维方式,轴得很。所以印度人做很多事情,不是由现实利益主导的,而是“面子主导”——饿死事小,丢脸事大。这种死要面子活受罪不光体现在个人生活层面,还体现在国家决策层面。咱们有时候理解不了印度人,其实是因为跟印度人之间有“代沟”,就好像现代人理解不了古人为啥要裹小脚。
【甘地的诅咒】
中国发展起来靠的是“改革开放”——以开放促改革,秩序是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一点点建立起来的,因此过去一度乱象丛生,但终究会过去。印度由于长期有Swaraj这一根深蒂固的乌托邦信仰,只想改革,不想开放。莫迪今年五月提出的一项新政策——“自力更生的印度”(Atmanirbhar Bharat,也有翻译成“印度自造”),这个名词是莫迪自创的,是一个高度梵语化的印地语单词,宣布的时候连很多印度人自己都听不懂啥意思,还要纷纷上网查,就好像我们引用了一个《尚书》、《易经》里面十分诘屈聱牙的词语。
然而这显然就是“印度制造”Make in India政策的2.0版,是对Swaraj信仰的进一步深化实践,并非像一些自媒体所说的是抄我们“内循环”的作业。莫迪还宣称这个政策是印度的“唯一的康庄大道”(Eshah Panthah),这个词出自《奥义书》,故弄玄虚地通过宗教经典来给政策的合法性背书。“自力更生的印度”设计了五大支柱——经济Economy、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科技驱动型系统Technology-driven Systems、充满活力的人口Vibrant Demography、需求Demand。
这一政策颁布的契机是今年全球疫情,莫迪将之宣传为“多难兴邦”(这一说辞倒是像在抄中国作业),他举的例子是印度自己生产的防护用品。他说疫情爆发前,印度一套自产的防护用品都没有,才几个月工夫印度就能每天生产几十万套(质量一言难尽)。于是莫迪搬出一个逻辑——口罩可以自己造,那么凭飞机大炮就不能自己造?凭啥不能靠自己实现四化?
莫迪强调“自力更生的印度”并非贸易保护主义,目的是为了独立自主。比如国防部要在五年内对101种军事产品实行进口禁令,全面实现国产化,打破“万国造”的魔咒,不但自给自足,还要实现国防出口创汇;再比如大家都知道的印度自己独立研发的100%本地化的5G网络技术,具备世界一流水平……“自力更生的印度”野心不止于“印度制造”,最新的口号是“Make for the World”(为世界制造)。
咱们是“以开放促改革”,印度是“以禁令促改革”,这个脑回路堪称清奇吧?
我觉得吧,印度这番雄心壮志是值得肯定的,就是可操作性堪忧。如今都2020年了,还在试图否定全球贸易的比较优势,自己画地为牢单打独斗,搞“深挖洞广积粮”,我只能说印度的思维方式还处在“前现代”,甘地当年画的大饼遗毒至深。这就跟当年甘地赌气不用英国洋布,自己织土布过苦行僧生活的性质是一样的。退一万步讲,就算印度实现了全部产品自给自足又怎么样呢?按照印度目前的工业实力,这架势倒有点像咱们当年大跃进时候的土法炼钢。
嗯,既然缝制内衣裤的小作坊,可以直接生产口罩;焊接门窗的小作坊,改行焊接飞机大炮想必也没啥问题。
对Swaraj这一“印度梦”的实践,印度并不是第一次,早在1960到1970年代,印度就已经尝试过,结果呢?——咱们中国折腾了十年,回头一看:嘿,印度还在原地等我们!如今再一次“逐梦”的结果会如何,我们几年内应该就能看到——Swaraj究竟是“甘地的护符”,还是甘地的诅咒。
无论如何,看到RCEP签署对我来说是十分振奋的,不管有没有印度,这对中国来说都是一个新时代的肇始。从长远来看,印度将被排除在区域供应链之外,中印的实力对比会进一步此消彼长。
RCEP是给印度留了口子的,只要印度将来想通了,随时可以加入(印度市场这块大肥肉,大家还是垂涎三尺的)。我觉得组团这种事吧,肯定是越早加入越利好,因为团队是需要早期磨合的。而且印度退出时已经丧失了参与协议制定的资格,以后就算要加入也只能接受由中国主导的既订协议,按印度的尿性,自己想通的希望渺茫。
去年跟RCEP这边谈崩了之后,印度转身就去跟欧盟谈了,今年又抱上了美国的大腿——就算要认老大,印度也只认美国这一个,绝对不认中国。印度除了要“自力更生”之外,最终梦想是建立起一个以印度为主导,并能够抗衡中国的贸易供应链体系——为此,印度甚至不惜放弃一直恪守的“不结盟”原则,与美国建立起了准军事同盟。
话说我过去参与过国内的扶贫项目,明白了一个道理:低等扶贫是送钱,解决得了一时,解决不了一世;中等扶贫是技能培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高等扶贫是观念教育,改变愚昧、保守的思维方式才能实现代代相传的自强不息。
性格决定命运,思维方式决定性格。
印度的性格我们有目共睹,命运则可以拭目以待。想要逆天改命,恐怕先得进行观念教育,改改思维方式,学会像正常现代人一样务实地思考问题。顿时觉得,印度或许先要搞一场“批甘”运动,把甘地拉下神坛才能清醒过来。
在此之前,只能先做着“自力更生”的印度梦了。